2015年  39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述评
我国核医学——迈入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的新里程
李亚明
2015, 39(1): 1-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01
摘要: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个体化131I治疗
谭建
2015, 39(1): 2-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02
摘要:
论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31I治疗预后的关系
郭坤, 高蕊, 于燕, 刘岩, 杨爱民
2015, 39(1): 4-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03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相对表达与131I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入组拟行131I治疗的59例Graves甲亢患者作为实验组,平均年龄(46.46±12.95)岁,其中男性16例、女性43例;正常对照组27名,平均年龄(44.66±10.86)岁,其中男性6名、女性21名。入选者采用细针穿刺法获取甲状腺组织,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甲亢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GFR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探讨EGFR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131I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EGFR基因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Graves甲亢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甲亢组织中EGFR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752±0.660 vs. 0.859±0.125,t=4.328, P<0.001)。59例Graves甲亢患者经131I治疗6个月后,失访8例,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占39.2%(20/51)、完全缓解占41.2%(21/51)、未愈占19.6%(10/51),甲亢治愈率(甲减+完全缓解)为80.4%。未愈组EGFR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愈组(甲减+完全缓解)(8.092±3.887 vs. 1.383±0.160, t=7.647,P<0.001);未愈组(8.092±3.887)EGFR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完全缓解组(1.487±0.479)和甲减组(0.968±0.180)(t=7.364和8.027,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131I剂量(OR=3.456)、甲状腺质量(OR=3.853)及EGFR相对表达水平(OR=1.423)是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论EGFR基因的相对表达可能是预测甲亢131I治疗近期疗效及预后的指标。
耳鸣相关脑区改变PET/CT脑代谢及灌注显像的初步研究
林美福, 李瑞玉, 陈文新, 陈洪, 戴红峰, 林碧玉, 郑昊, 周硕, 陈彩龙
2015, 39(1): 9-1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04
摘要:
目的 研究耳鸣相关脑区的代谢及血流灌注变化,确定主观性耳鸣与神经中枢的对应关系。 方法 应用18F-FDG/13N-NH3·H2O PET/CT脑显像,采用ROI技术对43例耳鸣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者的显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单侧葡萄糖代谢增高者共24例、32个脑区;左侧特定的脑区位于颞上回、颞中回、缘上回等;右侧特定的脑区位于颞上回、颞中回等。其中有24个(75%)区域伴血流灌注增高。18F-FDG PET/CT显像双侧葡萄糖代谢增高者共10例,左、右各10个脑区,非对称性分布,其中有18个(90%)区域伴血流灌注增高。5例耳鸣患者代谢低于正常,特定脑区位于右侧颞上回、颞中回,相应脑区血流灌注低于正常。18F-FDG及13N-NH3·H2O PET/CT显像脑区代谢及灌注改变与耳鸣的侧别无关。 结论 主观性耳鸣患者相关脑区的改变较广泛而不仅局限于听中枢,以糖代谢和血流灌注增高为主要表现,与耳鸣侧别无关;脑区葡萄糖代谢与脑血流灌注改变基本一致。
18F-FDGPET/CT对骨骼孤立性高代谢病灶的初步诊断价值
周文兰, 吴湖炳, 韩彦江, 钟锦梅, 王全师
2015, 39(1): 14-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05
摘要:
目的 分析骨骼孤立性高代谢病灶的18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学确诊的骨骼孤立性高代谢病灶的PET/CT征象。 结果 22例患者中,淋巴瘤及嗜酸性肉芽肿各5例、浆细胞性骨髓瘤及骨肉瘤各4例、尤文氏肉瘤和Ⅰ级骨巨细胞瘤各2例。病灶平均SUVmax为11.08±8.06(2.1~32.6)。良恶性病灶对FDG摄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UVmax:8.86±2.40vs. 12.12±9.58,t=-1.241,P=0.231)。按病理类型进行分类,不同病理类型骨骼病灶对FDG摄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6,df=5,P=0.908)。浆细胞骨髓瘤及骨巨细胞瘤易出现FDG摄取不均。同机CT主要表现:溶骨性破坏17例,伴硬化边5例,形成“领结征”、“皂泡征”、“花边征”等典型征象;成骨性改变5例,见于淋巴瘤及骨肉瘤;软组织肿块形成17例;骨膜反应4例。 结论 PET难以对骨骼孤立性病灶进行定性,密切结合同机CT征象有助于诊断。
综述
肿瘤核素靶向治疗新进展
杨卫东, 汪静
2015, 39(1): 19-24, 3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06
摘要:
利用靶向分子将放射性核素定向导入肿瘤组织实现核素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利用单克隆抗体或小分子肽携带治疗性放射性核素,分别与肿瘤细胞表面表达丰富的抗原或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开展放射免疫治疗或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是靶向治疗的主要策略。近年来,这两种靶向治疗取得较大进展,部分已进入临床应用。随着靶向分子的不断出现、分子靶向技术的不断完善,肿瘤核素靶向治疗终将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与靶向治疗
丛慧, 梁军, 林岩松
2015, 39(1): 25-3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07
摘要: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到了90%以上。一部分DTC可在自然状态下或治疗过程中失分化而发展为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 DTC)。目前有关RAIR-DTC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诊断与治疗。由于RAIR-DTC的治疗效果欠佳,一直是甲状腺癌的治疗难点。随着对甲状腺癌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药物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其在碘难治性甲状腺癌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甲状腺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东亚钳蝎氯毒素在胶质瘤靶向显像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程勇军, 赵晋华
2015, 39(1): 32-3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08
摘要:
神经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尤其是恶性胶质瘤,具有高复发率和致死率的特点。因其侵袭性生长,目前采取的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欠佳。如何靶向显像和治疗胶质瘤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作为氯毒素的类似物,东亚钳蝎氯毒素能特异性地结合神经胶质瘤细胞表达的氯离子通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从而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侵润生长和迁移。以东亚钳蝎氯毒素为配体的生物结合物在胶质瘤靶向显像和治疗中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将全面介绍东亚钳蝎氯毒素的来源、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胶质瘤靶向显像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总结其优势及在未来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应用及进展
成钊汀, 朱小华
2015, 39(1): 37-4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09
摘要:
99Tcm-MIBI SPECT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术前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联合超声或CT能提高诊断和定位的准确率,尤其是对异位的甲状旁腺腺瘤。随着微创甲状旁腺切除术的发展,99Tcm-MIBI SPECT/CT在术前准确定位上的价值日益凸显。甲状旁腺病灶的大小、生化指标等因素会影响99Tcm-MIBI显像的灵敏度和定位准确率。对于部分难以准确诊断和定位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1C-蛋氨酸PET/CT、四维CT、术中放射导航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剂PET显像研究进展及其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李詝, 朱朝晖, 李方
2015, 39(1): 45-4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0
摘要:
胰腺癌为消化道较常见的恶性肿瘤。针对胰腺癌特异性诊断探针和靶向治疗的药物研究包括抗体、亲和体、多肽以及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其中针对蛋白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备受关注。笔者综述了这一方向的PET示踪剂的研究进展,其中H-89作为异喹啉磺酰基类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是最好的胰腺癌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剂之一,用正电子核素标记后,可能成为较有潜力的胰腺癌PET示踪剂。
核素示踪靶向肿瘤新生血管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王荣福
2015, 39(1): 50-5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1
摘要:
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它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肿瘤靶向诊断和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多肽精氨酸-精氨酸-亮氨酸(RRL)序列能够特异性靶向结合于肿瘤来源内皮细胞,国内学者证实了131I-RR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99Tcm-RRL在不同肿瘤模型中的SPECT显像效果。国外学者已经将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小分子多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用于临床前期阶段。
18F-FDG PET/CT在IgG4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朱冬灵, 邹思娟, 朱小华
2015, 39(1): 55-6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2
摘要:
免疫球蛋白G4(IgG4)相关性疾病是近几年新发现和确定的一种复合性免疫系统疾病,其特征为血清IgG4水平升高、受累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该病累及范围广,包括泪腺、唾液腺、肺、胰腺、肝脏、胆管、肾脏、前列腺和后腹膜等,临床表现为同时或不同时间各脏器肿大、结节或肥厚。全面、准确地诊断有利于该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改善。18F-FDG PET/CT显像在IgG4相关性疾病中的诊断、疗效评估与随访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将对18F-FDG PET/CT在IgG4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31I治疗前刺激性Tg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风险评估及治疗决策中的意义
赵腾, 梁军, 林岩松
2015, 39(1): 61-6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3
摘要:
甲状腺球蛋白(Tg)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长期随访的重要指标之一。DTC患者的血清Tg监测包括刺激性Tg(sTg)(TSH>30μIU/ml刺激状态下的Tg水平)和非刺激性Tg (TSH抑制状态下的Tg水平)测定,前者对于DTC患者的病情监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目前,"清甲"治疗后sTg是DTC患者病情监测的重要手段;而131I治疗前sTg (ps-Tg)由于受残余甲状腺组织的影响,在DTC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方面的意义尚存在争议。自2009年美国甲状腺协会的相关指南中指出ps-Tg水平可能对DTC患者的疾病状态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后,近5年来有关ps-Tg与131I治疗后疾病状态与预后间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笔者主要就ps-Tg在DTC风险评估及治疗决策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18F-L-DOPA PET/CT显像诊断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任静芸, 杨吉刚
2015, 39(1): 67-7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4
摘要: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是由于胰腺β细胞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导致顽固性的低血糖及与血糖水平不相称的相对高胰岛素血症。CHI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患者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CHI主要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局灶型CHI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而治愈,弥漫型CHI需进行胰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因此,手术治疗前明确病理类型至关重要。CT、MRI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鉴别局灶型与弥漫型CHI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18F-左旋多巴PET/CT显像具有一定优势。笔者对18F-左旋多巴PET/CT显像诊断CHI进行了综述,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PET/MRI融合显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高艳, 赵晋华
2015, 39(1): 71-74,7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5
摘要:
脑胶质瘤发病率较高,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MRI技术在脑胶质瘤分级、手术定位和术后放疗靶区勾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RI在肿瘤显像方面仍存在局限性,如准确确定肿瘤边界。PET利用组织代谢原理进行功能显像,有利于发现增殖活跃的肿瘤组织。PET与MRI图像的融合,实现了解剖与功能共同显像,为提高脑胶质瘤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68Ga标记的SSR靶向多肽PET/CT显像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沈国华, 周惠君, 邓候富, 贾志云
2015, 39(1): 75-7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6
摘要:
近年来,68Ga标记的多肽PET/CT显像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68Ge/68Ga发生器已经商业化,容易获得,并且68Ga标记过程简单方便,显像剂稳定性好。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比较了68Ga标记的多肽PET/CT与传统的形态学显像方法(CT、MRI)及生长抑素受体扫描对NET病灶的诊断效能,发现68Ga标记的多肽PET/CT远远优于后者。此外,68Ga标记的多肽PET/CT显像还能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辐射剂量的调整甚至预后效果的评估提供多种重要信息,其有望成为NET患者肿瘤显像的临床首选。笔者就近年来68Ga标记的多肽PET/CT显像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李帅, 李剑明
2015, 39(1): 80-8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7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及随后发生的血栓形成和心肌坏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危险主要取决于易损斑块的组成成分而不是血管的狭窄程度。易损斑块具有如下特征:纤维帽较薄、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凋亡、斑块内出血及新生微血管生成。以凋亡细胞、巨噬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因子、αvβ3整合素和微钙化为靶向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探针已用于易损斑块的诊断研究,并表现出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分子探针研究进展
林潇, 唐明灯
2015, 39(1): 85-9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8
摘要:
许多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以及不良的预后已被证实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过度表达相关。目前,针对这个靶点,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批准了多个靶向EGFR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但治疗效率总体偏低。核医学显像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评价EGFR的表达水平及其突变程度,从而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笔者简述靶向EGFR分子探针及其存在的缺点,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乳腺癌分子显像研究进展
胡鸿, 唐刚华, 聂大红
2015, 39(1): 91-9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19
摘要:
随着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上升,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其疗效评估显得非常重要。常规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X射线摄影、超声、CT、MRI等,在乳腺癌的诊断和疗效监测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分子影像学技术,特别是磁共振分子显像和PET分子显像,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指导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可大幅度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笔者就目前乳腺癌磁共振分子影像学和PET分子影像学诊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18F-氟化钠PET/CT诊断肿瘤骨转移应用进展
张胤, 陈跃
2015, 39(1): 96-1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5.01.020
摘要:
18F-氟化钠(18F-NaF)作为骨扫描示踪剂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期间由于正电子探测器的缺乏等因素被99Tcm-MDP替代。随着PET/CT的发展,将18F-NaF作为PET/CT示踪剂的研究逐渐增多。18F-NaF本身的药物特性以及PET/CT相对于SPECT/CT的优势,使得18F-NaFPET/CT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优于99Tcm-MDP骨扫描。与99Tcm-MDP骨显像、18F-FDGPET/ CT和MRI相比,18F-NaFPET/CT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并且对于不同肿瘤的骨转移有不同的诊断价值。18F-NaF联合18F-FDGPET/CT扫描被证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8F-NaFPET/CT是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安全、有效、简便、无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