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3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著
11C-胆碱和18F-FDG PET/CT显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展凤麟, 汪世存, 潘博, 倪明, 谢吉奎, 谢强, 钱立庭
2013, 37(4): 193-19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01
摘要:
目的 探讨11C-胆碱和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显像中的意义,以提高PET/CT对脑胶质瘤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别对21例颅脑占位疑似脑胶质瘤患者行11C-胆碱及18F-FDG PET/CT颅脑显像,分析11C-胆碱和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结果 21例患者的18F-FDG和11C-胆碱SUVmax与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18F-FDG SUVmax与病变的良、恶性也无显著相关性,而11C-胆碱SUVmax与病变良、恶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结论 11C-胆碱PET/CT在诊断和鉴别颅内胶质瘤病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对受照小鼠的遗传保护作用
李佳, 王月英, 邢志伟, 李进, 郝建秀, 于程程, 姜恩海
2013, 37(4): 196-198, 22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02
摘要:
目的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和微核实验探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受照小鼠的遗传保护作用。 方法 将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照射对照组、KGF低(1 mg/kg)、中(2 mg/kg)、高(4 mg/kg)剂量组5组。KGF的3个给药组于照射前给药,连续3 d分别给予腹腔注射1、2、4 mg/kg的KGF,1次/d。照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给药后,空白对照组给予假照射,其他4组给予7.2 Gy 137Cs 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应用SCGE和微核实验检测5组小鼠的DNA损伤情况。 结果 与照射对照组相比,KGF低剂量组小鼠的DNA微核率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的彗星尾矩、Olive尾矩和微核率均显著降低。 结论 KGF对受照小鼠有显著的遗传保护作用。
18F-FDG PET/CT与3.0T MRI联合显像在乳腺癌原发病灶诊断中的价值
袁建伟, 杨劼, 贺小红, 张培培, 肖菊梅, 王颖
2013, 37(4): 199-2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03
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3.0T MRI联合显像在乳腺癌原发病灶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于一周内分别行18F-FDG PET/CT、3.0T MRI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全部患者中,24例为乳腺癌患者,14例为乳腺良性肿瘤患者。3.0T MRI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1.7%、78.6%、86.8%;PET/CT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7.5%、92.9%、89.5%;PET/CT和3.0T MR联合显像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100.0%、92.9%、97.4%;3种显像方法间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7、1.612和2.955,P均>0.05)。 结论 18F-FDG PET/CT和3.0T MRI联合显像在乳腺癌原发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与单独18F-FDG PET/CT和3.0T MRI显像比较,3种显像方法在乳腺癌原发病灶的诊断效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影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疗效分析
胡丽丽, 李小东, 张雪宁, 牛冬梅, 杨景奎, 时代, 王琳, 苏倩
2013, 37(4): 203-20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04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5例晚期肺癌患者分为2组,单纯植入粒子组37例,行单纯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组28例,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泽菲和顺铂化疗,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剂量学验证,并定期随访复查。 结果 65例患者术后总有效率为80.0%,1年生存率为90.8%,单纯植入粒子组与联合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7.6%和96.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8,P < 0.01)。所有患者治疗前肿瘤平均直径为5.48 cm,治疗后为3.77 c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4,P < 0.01)。65例患者术后36例出现气胸,7例出现血痰,4例出现发热,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出现放射性肺炎等。 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肯定,无严重并发症。
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正确评估金属植入物周围组织CT值中的应用
武艾芳, 许轶群, 徐烈富, 刘炜, 钱农, 林涛, 徐林, 聂斌, 倪昕晔
2013, 37(4): 207-21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05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正确评估金属(不锈钢)植入物周围组织CT值中的应用。 方法 对含有金属植入物的水模体使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程序,一次性扫描采集2个不同能量(80 kV及140 kV)的数据,采用单能谱成像技术对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融合后图像。对金属植入物周围的水进行CT值测量和统计分析。 结果 3种图像(80 kV CT图像、140 kV CT图像、能谱融合图像)中,能谱融合图像的质量最高,140 kV CT图像次之,80 kV CT图像最差。用SAS9.1软件分别比较80 kV CT图像和140 kV CT图像与能谱融合图像沿着金属植入物右侧方向0.1、0.5、1.0、1.5、2.0、2.5、3.0 cm的CT值,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基本上都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改善了金属植入物植入后CT检查的图像质量。
肺癌患者体重、血糖浓度和病灶大小对18F-FDG PET/CT病灶SUV的影响
杨小丰, 居热提·阿扎提, 曹务成, 柴黎明, 辛军, 李宏利, 赵周社
2013, 37(4): 211-21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06
摘要: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体重、血糖浓度和病灶大小对18F-FDG PET/CT病灶SUV的影响。 方法 50例无糖尿病病史的肺癌患者中,21例有纵隔转移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18F-FDG PET/CT,使用Advantage Workstation图像处理工作站自动提取肺癌病灶SUV以及经过体重和体型校正的SUV。采用半自动方法提取肝脏参考本底SUV。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诊断参考标准按照肝脏参考本底SUV或体型校正SUV×1.5+2×标准差。 结果 50例肺癌患者血糖浓度与肝脏参考本底SUV之间呈正相关,与肺癌原发灶SUV呈负相关,但是与转移灶SUV之间却呈正相关。按照参考诊断标准,50个肺癌原发灶和21个肺癌转移灶经过血糖浓度、病灶大小进行校正前和校正后,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00%、71.43%和100%、95.24%。 结论 患者体重、血糖浓度和病灶大小对肺癌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显著影响。经过血糖浓度、病灶大小校正后临床对肺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这些结果提示,行18F-FDG PET/CT诊断肺癌时,需要高度重视患者体重、血糖浓度和病灶大小对结果的影响。
18F-FES PET/CT显像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诊疗中的初步应用
林美福, 陈文新, 周硕, 郭莘, 陈彩龙, 陈国宝, 戴红峰
2013, 37(4): 216-22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07
摘要:
目的 探讨16α-[18F]氟-17β-雌二醇(18F-FES)PET/CT显像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9例乳腺癌术前患者、7例乳腺癌术后转移患者行18F-FDG、18F-FES PET双显像剂显像,并与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19例乳腺癌术前患者中,乳腺癌原发灶ER阳性者9例,共10个病灶,18F-FES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为3.45±2.34,与病灶的ER表达水平及病灶大小均密切相关;ER阴性者10例,共11个病灶,18F-FES SUVmax为0.74±0.1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2,P < 0.01)。而ER阳性者和阴性者的18F-FDG SUVmax与病灶的ER表达水平无关。18F-FES PET/CT诊断原发灶ER阳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100%、90.90%、95.23%。在7例术后转移患者中,原发灶ER阳性者3例,18F-FES共发现64个转移灶,而18F-FDG仅发现47个。 结论 18F-FES PET/CT在ER阳性乳腺癌的特异性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观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患者骨病灶SPECT/CT融合显像的临床价值
樊孝廉, 鲁胜男, 古炎发, 张爱芳
2013, 37(4): 221-22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08
摘要: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与鉴别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5例乳腺癌患者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显示的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4~8个月后再次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复查。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分析, 部分CT图像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析指导。 结果 在25例乳腺癌患者的37个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中, 确定29(29/37, 78. 38%)个病灶为骨转移灶, 其中有2个椎体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良性病灶; 8(8/37, 21. 62%)个病灶为良性病灶, 其中1个肋骨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骨转移灶, 比较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5, P < 0.05)。骨转移灶主要分布于椎骨及肋骨。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2.76%、75.00%、92.31%、54.55%、81.08%和93.10%、87.50%、96.43%、77.78%、91.89%。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 结果: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860±0. 056, 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974±0. 020。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大于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 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 924, P < 0.001)。 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全身骨显像能更好地鉴别出乳腺癌骨病灶的性质,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必要时应在4~8个月后复查SPECT/CT。
综述
Toll样受体4与肿瘤及其放射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戚瑞祥, 董娟聪, 卢良杰, 张海芹, 金顺子
2013, 37(4): 225-2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09
摘要:
Toll样受体4(TLR4)是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不但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也表达于各种肿瘤细胞。TLR4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免疫逃逸、凋亡抵抗、转移和侵袭。激活的TLR4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且高表达的TLR4影响着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进而严重影响肿瘤放疗的效果,对这些机制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放疗的作用靶点,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泌尿系统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杨希, 党春江
2013, 37(4): 230-232, 23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10
摘要:
淋巴瘤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原发性结外淋巴瘤并不常见,来源于泌尿系统的淋巴瘤则更为罕见。泌尿系统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中,肾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其次为膀胱,输尿管淋巴瘤最为罕见,其常见症状有腹痛、腹部肿块、肾功能不足、血尿和排尿困难等,熟知其影像学表现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均很重要。
肿瘤放射治疗增敏剂研究新进展
李卫红, 王浩, 周晓靓, 周则卫
2013, 37(4): 233-23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11
摘要:
目前除传统的亲电子放射增敏剂硝基咪唑类、硝基苯等之外,还发现了部分化疗药物也具有肿瘤放射治疗增敏效果。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方兴未艾,分别作用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前列腺素H合成酶2、缺氧诱导因子1、核转录因子、热休克蛋白、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突变基因等分子靶点,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干扰肿瘤DNA修复、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抑制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放射增敏效果。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贾莉, 邓智勇
2013, 37(4): 239-24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12
摘要:
术前新辅助化疗已成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方法,随着新辅助化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疗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无创、及时、准确、有效地评价化疗疗效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临床触诊、影像学测量及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同时对乳腺癌生物学因子的研究也在迅速展开。现将各种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1C-乙酸盐PET和PET/CT在肿瘤显像中的应用
孙爱君, 任茜, 刘健, JensSörensen
2013, 37(4): 243-2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13
摘要:
18F-FDG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PET显像剂,但其在脑肿瘤、前列腺癌、头颈部肿瘤、肝癌、泌尿系统肿瘤及高分化肺癌等方面的应用存在局限性。肿瘤对11C-乙酸盐的摄取基于加速的脂质合成和减弱的氧化代谢,能够弥补单纯18F-FDG PET的不足。该文综述了11C-乙酸盐PET、PET/CT的摄取机制及其在上述肿瘤显像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在心血管疾病左室机械不同步中的应用
王建锋, 王跃涛
2013, 37(4): 247-2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14
摘要:
左室机械不同步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准确评估左室机械不同步,对预测心脏不良事件、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相位分析是一项定量评估左室机械不同步的新技术。通过一次GMPI检查既可以得到局部心肌血流灌注的定量指标,同时还能定量分析左室心功能和左室收缩协调性,在研究心血管疾病左室机械不同步及预后评估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着重对GMPI相位分析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8F-FDG PET/CT显像1例
倪明, 汪世存, 潘博, 展凤麟
2013, 37(4): 253-25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15
摘要: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播散性结核病一例
田月丽, 兰晓莉, 裴之俊, 张永学
2013, 37(4): 255-25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4.01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