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35卷  第1期

实验核医学
18F-FDG代谢显像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慧玮, 赵军
2011, 35(1): 1-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01
摘要:
18F-FDG作为最常用的PET-CT显像剂,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显像。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可以由多因素控制,它们都参与到肿瘤有氧糖酵解的增加,转移性肿瘤对FDG摄取普遍增加的现象提示它可能是必需的。高糖代谢是癌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糖代谢的增加产生了大量酸,酸给癌细胞提供生长的环境。理清FDG代谢的原理有利于更准确的影像诊断,与肿瘤对FDG高摄取相关的葡萄糖代谢主要分子机制包括葡萄糖转运蛋白和己糖激酶、线粒体缺陷、c-myc、缺氧诱导因子等。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杀伤肿瘤细胞体外实验研究进展
柳江燕, 陈雪红, 胡金贵, 高秉仁
2011, 35(1): 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02
摘要: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因其手术创伤小、疗效好、对正常组织辐射损伤小等优点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随着 125I粒子抑制肿瘤作用临床研究的深入,相关体外实验研究也在逐步开展。该文就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杀伤肿瘤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进展及其实验模型设计进行综述。
临床核医学
不同药物影响Graves病131I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王澎, 谭建
2011, 35(1): 9-1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03
摘要:
Graves病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最为多见,131I治疗是Graves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近年来在我国的应用呈增多趋势。在131I治疗期间,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可能会影响131I的疗效。该文就近年来报道的各种药物,如抗甲状腺药物、糖皮质激素、烟酸、碳酸锂及呋塞米等对131I治疗Graves病产生的影响予以分类综述。
125I粒子在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任凌, 戴皓洁
2011, 35(1): 13-1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04
摘要:
腺样囊性癌(ACC)常发生于头颈部,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均采用手术结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手术联合放疗可达到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尤其是对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恶性肿瘤,而放疗可缓解局部症状、延缓肿瘤发展。125I粒子植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近距离放疗方法,可一次性完成插植,具有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轻微、靶区定位准确和操作简单的特点。125I粒子可在CT、B超、导航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植入肿瘤。应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ACC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术前制定治疗计划、术中或术后进行质量验证,可保证治疗质量可靠,最好地发挥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作用。
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椎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张汝森, 曾旭文, 苏梓航, 易基群
2011, 35(1): 17-1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05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椎转移瘤的初步疗效。 方法 对15例转移瘤患者的22处病灶于术前制订125I粒子植入计划,确定粒子数量和分布。在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后3~6个月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和瘤灶大小变化。 结果 22处脊椎和椎旁转移瘤植入粒子后,疼痛完全缓解(0级)14处,部分缓解(Ⅰ级)6处,轻微缓解(Ⅱ级)2处,总有效率为90.9%(u=5.41,P < 0.001);脊椎和椎旁转移瘤的瘤灶大小变化:4处完全缓解,12处部分缓解,6处病变稳定,局部控制率为72.7%。 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椎转移瘤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好的方法。
鼻咽癌在全身骨显像鼻部感兴趣区放射性异常的分析
王渊恺, 袁杰, 张光明, 刘从进, 陆云, 张锦明, 朱汇庆, 刘兴党
2011, 35(1): 20-2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06
摘要:
目的 研究全身骨显像中各类患者鼻部ROI放射性异常。 方法 对712例临床诊断为鼻咽癌或疑似鼻咽癌的患者和1036例其他受检者用99Tcm-亚甲基二膦酸行全身骨显像,勾画其鼻部ROI,并分为6组(A~F组),对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最大值、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与本底对照区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的比值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A组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比F组低(t=3.47,P < 0.01),B、C、E三组比F组高(tA=17.73, tB= 4.39, tE=2.85,P均 < 0.01)。B、C两组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与本底对照区平均值的比值显著高于F组(t=24.99, t=13.11,P均 < 0.01)。 结论 临床怀疑或确诊为鼻咽癌或有其他鼻部肿瘤病史的检查者、有明确良恶性肿瘤病史的检查者,较一般检查者鼻部放射性明显增高。通过分析鼻部ROI数据可更早、更准确发现骨显像中鼻部的异常。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白剑强, 夏群, 胡永成
2011, 35(1): 28-3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08
摘要:
脊柱转移瘤(MST)可发生于原发恶性肿瘤临床的各个阶段,传统X线片发现时多为中晚期病变;CT容易漏诊,不能直接显示脊髓的异常;MRI耗时长,病痛的患者不易配合,影响图像的质量。常规骨扫描能够对整个骨骼进行扫描,但特异性不高。核素SPECT骨显像可提高对MST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示病灶累及的解剖结构或分布形态,并能定量分析放射性浓聚灶;PET-CT能够清楚鉴别脊柱病变,实现早期诊断,并可早期评估化疗或放疗疗效。该文进一步阐述核素骨显像在MST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99Tcm-DTPA法肾小球滤过率在肾癌患者术前肾功能评价中的临床意义
邵小南, 王跃涛, 王小松, 陈海龙
2011, 35(1): 31-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09
摘要:
目的 探讨99Tcm-DTPA法肾小球滤过率(GFR)在肾细胞癌(RCC)患者术前肾功能评价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99例RCC患者,其中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N)者89例,行保留肾手术(NSS)者10例。术前行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显像测定GFR。比较RCC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供肾者)的GFR差异以及RN组和NSS组患者的GFR差异,并比较GFR和血肌酐、尿素氮在评价RCC患者术前肾功能异常中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RCC患者双肾GFR [(76.4±20.4)ml/min]低于对照组[(80.6±17.4)ml/min],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0,P > 0.05)。19例(19.2%)RCC患者术前存在肾功能异常(双肾GFR < 60 ml/min),而血肌酐异常(> 133 μmol/L)者仅4例。RCC患者中,NSS组患侧肾脏GFR与R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1±11.7)ml/min vs.(37.9±11.9)ml/min,t=0.975,P > 0.05],对侧肾脏GFR低于RN组[(32.7±10.3)ml/min vs.(39.6± 10.1)ml/min,t=0.044,P < 0.05],NSS组术前肾功能异常者比例明显高于RN组(50.0% vs.15.7%,χ2=6.808,P < 0.01)。 结论 99Tcm-DTPA法测定的GFR能获得RCC患者术前双肾和分肾功能的准确信息,对RCC患者的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全身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与PSA水平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徐海青, 段俊, 吴边
2011, 35(1): 34-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10
摘要:
目的 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关系,并研究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规律和特点。 方法 对107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用放免法测定其血清PSA水平,并进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全身骨显像,术后对其进行病理分级,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与3种方法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 107例前列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发现49例发生骨转移,占45.8%(49/107),其中,不同病理分组之间的骨转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P < 0.01),前列腺癌分化程度越低,骨转移发生率越高;随着血清中PSA水平的升高,骨转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SA > 20μg/L者有骨转移可能,PSA > 60μg/L者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大。 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与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血清PSA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低分化者或PSA > 20μg/L者,骨转移发生率高。对于初诊的前列腺癌患者,PSA < 20μg/L者应密切随访其PSA水平变化;PSA > 20μg/L者应行骨显像以确诊;PSA > 60μg/L者临床可诊断为骨转移。
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远端骨转移特点的对比研究
佟丽娟, 王明泽, 王丽梅
2011, 35(1): 38-4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11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肺癌、乳腺癌、食道癌患者骨转移灶分布特点。 方法 对肺癌、乳腺癌、食道癌患者454例进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全身骨显像,以上肢中远端和(或)骨盆、下肢部位发生骨转移为纳入条件,分析骨转移灶的分布特点及其在病种间的区别。 结果 454例肿瘤患者中,上肢中远端和(或)骨盆、下肢有异常放射性浓聚者120例,共发现骨转移灶1303个,其中,肺癌共有839个转移灶(64.4%),乳腺癌共有361个转移灶(27.7%),食道癌共有103个转移灶(7.9%)。在股骨的浓聚灶中,各病种发生在大小转子区的放射性浓聚灶所占比例较大。 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显示,肺癌、乳腺癌、食道癌骨转移灶的分布在不同部位有所不同。
11C-乙酸盐在肿瘤PET或PET-CT中的应用
马文超, 徐文贵
2011, 35(1): 23-2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07
摘要:
18F-FDG是临床上应用最多、范围最广的正电子显像剂,但其对于某些肿瘤的诊断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11C-乙酸盐与18F-FDG相比,有不同的体内分布方式及细胞摄取机制,是近年来众多研究证实很有希望在某些方面弥补18F-FDG显像不足的正电子显像剂。该文综述了目前11C-乙酸盐PET或PET-CT的机制、研究领域及最新进展。
核医学技术与方法
雌激素受体显像剂18F-16α-17β-氟雌二醇的自动化合成
郭莘, 陈国宝, 戴红峰, 林美福, 陈文新
2011, 35(1): 41-4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12
摘要:
目的 使用自动化合成装置Tracerlab FXFN,制备雌激素受体显像剂18F-16α-17β-氟雌二醇(18F-FES)。 方法 通过两步反应制备18F-FES:①18F-和3-O-(甲氧甲基)-16, 17-O-磺酰基-16-表雌二醇发生亲核取代反应;②生成物经HCl水解,重复两次后得到产物18F-FES。 结果 18F-FES的合成总时间约80 min,放化产率约为10%,放化纯度大于95%。 结论 整个合成过程自动化完成,操作简便,18F-FES毒性小,对人安全,体外较稳定,有望成为安全、有效的雌激素受体显像剂。
核酸及其类似物的常见放射性核素标记及显像
朱沭, 赵明, 陈璟
2011, 35(1): 44-4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13
摘要: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核酸及其类似物在基因标记显像和基因治疗药物开发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常见的放射性核素标记核酸及其类似物的方法和动物显像进行综述,并评述其应用前景。
辐射剂量与辐射损伤
核医学从业人员的职业暴露与放射防护
袁志斌, 周志俊
2011, 35(1): 49-5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14
摘要: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形。该文介绍了有关职业暴露的基本概念以及核医学从业人员职业暴露的特点,并对国内外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核医学诊疗趋势进行了分析。文章中对核医学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即时间、距离和屏蔽防护进行了重点描述,同时对孕妇胎儿、PET-CT检查和低剂量辐射生物效应等近年来在辐射防护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作了文献回顾。
临床放射医学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剂量验证中CT密度值的校准分析
庄名赞, 吴仁华, 邱庆春, 彭逊, 陆佳扬, 陈志坚
2011, 35(1): 54-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15
摘要:
目的 基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验证体模,分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CT密度转换曲线在IMRT剂量验证中的影响,并加以校准。 方法 利用CT电子密度体模刻度计划系统中的CT密度转换曲线,取12例鼻咽癌患者的IMRT计划,分别移植至IMRT验证体模,计算剂量分布,并于剂量均匀处放置测量点,利用电离室测量出其实际剂量。将IMRT验证体模的物理密度与对应的CT值输入计划系统,对CT密度转换曲线进行修正,重新计算剂量,在保持其他计划参数一致的前提下,比较前后两次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 结果 12例鼻咽癌IMRT计划中,前后两次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96%±0.87%和0.63%±0.74%,修正后的计算值误差控制在±2%以内,而修正前计算值的最大误差为3.24%。 结论 利用修正后的CT密度转换曲线,计划中的剂量计算值更加贴近实际测量值。为提高IMRT剂量验证的精确性,验证体模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CT密度值的校准、确认。
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凌萍, 张旭光, 涂彧
2011, 35(1): 59-6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16
摘要:
纳米金因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质和优异的生物亲和性,使其能被多种基团修饰,从而获得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又因其具有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等强吸收和发光特性,故可进行肿瘤显像。另外,在肿瘤放疗过程中,纳米金能够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能进行肿瘤局部加热,起到了放疗增敏的效果,从而减少受照剂量,减轻放疗对正常组织的伤害。该文阐述靶向修饰的纳米金在肿瘤显像和放疗中的研究进展,而纳米金在体内分布、代谢及其生物毒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探讨
孟钺
2011, 35(1): 62-6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1.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