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21卷  第z1期

显示方式:
放射医学
提倡新模式的低剂量放射生物学
菅原努
1997, 21(z1): 193-195.
摘要:
根据近年来低剂量辐射研究结果,分析了辐射效应的靶、细胞死亡、突变与恶性转化及细胞敏感性等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辐射致癌模型:某些DNA以外的靶受到初始的损伤,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经过多阶段过程,可能诱发癌。
辐射致癌的“组织修复错误”模型简介
魏履新
1997, 21(z1): 195-199.
摘要:
扼要介绍近藤宗平教授经多年研究而提出的"电离辐射致癌的组织修复错误"模型。为了便于理解这一针对低剂量辐射效应的模型对辐射防护、环境保护和能源政策的现实意义和有关的生物学进展,本文给出了涉及该模型的背景材料。近藤宗平使用放射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数据并与放射生物学理论相结合来阐述组织修复与癌形成的关系;对于电离辐射致癌的阈剂量也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急性放射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叶根耀
1997, 21(z1): 199-204.
摘要:
对近年来国外重大核辐射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CNB)核电站事故或巴西、萨尔瓦多、以色列、白俄罗斯、爱沙尼亚等放射事故临床诊治结合国内经验进行分析介绍。照后早期分类中注意到呕吐开始时间更多地与照射剂量率关系密切以及和腮腺肿大的意义。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发展核型自动分析装置提高工效、微核率(CB阻滞法)较简便。早熟染色体凝集可6小时后出结果。治疗中探讨了造血干细胞(骨髓、脐血)移植和造血因子(如GM-CSF)特别是TPO(血小板生成素)应用的前景。
辐射危害评价的概念与进展
孙世荃
1997, 21(z1): 204-207.
摘要:
对辐射危害评价的概念、发展、框架结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指出它是放射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联结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的桥梁。还介绍了辐射遗传效应及辐射致癌效应危险评价的新进展。
马亚克工厂早期生产人员的放射流行病学
张景源
1997, 21(z1): 207-210.
摘要:
综述了前苏联第一个核武器工厂——马亚克工厂早期生产人员的放射流行病学资料。该厂生产初期生产人员受照射剂量较大,不少人员受到辐射损伤,发生多例慢性放射病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表明,早期生产人员中慢性放射病发病率为20.3%,该组全身γ外照射剂量平均3Gy,放化分离厂发病率高达27.8%,该厂γ外照射剂量也高于其他分厂。恶性肿瘤死亡率也较高,主要由于白血病和肺癌死亡率增高。白血病标化死亡比(SMR)(95%CI):男性2.14(1.22~3.7);女性1.19(0.36~3.8)。白血病超额相对危险(ERR)1.25Gy-1,潜伏期5~8年。肺癌SMR(95%CI):男性1.89(1.54~2.32);女性3.25(1.60~6.63)。肺癌ERR0.37Gy-1,平均潜伏期24年。
ICRP第2委员会工作近况
陈兴安
1997, 21(z1): 210-212.
摘要:
简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1)1995年至今ICRP第2委员会公开发行的出版物简介;(2)ICRP第2委员会1996年北京会议后在中国杂志上发表的文章;(3)ICRP第2委员会1996年北京会议后工作进展的部分情况。
放射毒理学进展
叶常青
1997, 21(z1): 212-216.
摘要:
从放射性核素在体内代谢规律、内照射剂量估算、生物效应(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及体外细胞实验)及医学处理等四方面介绍了放射毒理学研究近况。
临床放射生物学的现状和未来
沈瑜
1997, 21(z1): 217-221.
摘要:
系统综述了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包括对放射敏感性的预测,放射治疗效价的修饰措施,放疗中正常组织损伤的防治,新的治疗手段和此学科领域的热点以及对临床放射生物学未来的展望,供提高肿瘤放疗疗效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参考。
端粒及端粒酶变化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赵永良, 吴德昌
1997, 21(z1): 222-225.
摘要:
端粒位于真核染色体的末端,由串联重复排列的TTAGGG序列组成。端粒酶为一核蛋白反转录酶,以其酶内部的RNA组分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目前研究资料表明:端粒及端粒酶参与细胞增殖、老化过程,端粒酶活化与肿瘤发生相关,预示端粒酶不仅可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同时端粒酶活性抑制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中的重要手段。
生物剂量学技术在放射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王继先
1997, 21(z1): 225-229.
摘要:
低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以研究电离辐射与生物效应定量关系为核心的放射生物剂量学与相关技术可望对流行病的剂量重建、辐射致癌危险估算、生物学模型建立和危险预测及人群中癌易感性和辐射致癌敏感性检测等提供帮助。两者的结合将把放射流行病学推向分子放射流行病学的新阶段。
染色体畸变分析作为生物剂量估计的研究进展
金璀珍, 张泽云, 刘秀林
1997, 21(z1): 229-232.
摘要:
介绍染色体畸变分析作为放射生物剂量测定方法在事故中的应用概况。重点介绍对当前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主要是FISH技术在生物剂量学中的研究。
慢性放射病研究现况
周继文, 卢正福
1997, 21(z1): 233-236.
摘要:
从慢性放射病的发病情况、发病剂量、临床表现及诊断四个方面介绍了慢性放射病研究的现况。
医疗照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张良安
1997, 21(z1): 236-239.
摘要:
主要依据UNSCEAR 1993年报告书及目前正在准备中的新报告书的有关资料,对目前医疗照射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讨论,报道了新报告准备过程中的两次讨论会上专家关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的医疗照射研究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医用诊断X射线的影像质量与病人剂量评价研究进展
尉可道
1997, 21(z1): 240-243.
摘要:
对近十年来医用诊断X射线的影像质量与病人剂量评价研究现状进行评论。重点介绍了常规X射线放射摄影、乳房放射摄影和CT扫描X射线摄影的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的影像质量标准的工作文件。
核医学
核医学正迈进PET时代
王世真, 周前
1997, 21(z1): 244-248.
摘要:
PET的特点是:可用组成人体主要元素的短寿命核素作示踪剂;可得到三维定量结果;可快速获得多层面断层影像;可作三维全身扫描。PET可以从体外无损伤地、定量地、动态地从分子水平观察到代谢物或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它已成为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冠心病和脑部疾病这三大威胁人类生命疾病的最优手段。它已能将人类视、听等活动在脑皮质上定位,揭开大脑活动奥秘。它也是寻找有效新药的特异方法。
关于放射免疫治疗的新思考
田嘉禾
1997, 21(z1): 249-252.
摘要:
尽管过去十多年间放射免疫治疗(RIT)对实体性肿瘤的临床和实验结果不理想,近年来新的方法和认识可能对RIT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促进。RIT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微小病灶为主,多次给药,与其他技术配合,免疫调节,以及从肿瘤、机体的生物学特征和放射生物学角度进行T/NT比、McAb瘤内存留时间、细胞学因素、放射剂量的空间与时间分布及肿瘤微环境和宿主体内因素利用等方面的改善和重视。RIT的生命力体现在上述方面的新的认识。
131I治疗甲亢的最佳化
管昌田
1997, 21(z1): 252-256.
摘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将131I治疗作为成人甲亢(特别是Graves'甲亢)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在经历了半个世纪和近100万例治疗之后,关于如何合理扩大131I治疗甲亢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方案的最佳化仍然有较大争论。本文围绕与最佳化有关的四个关键环节,即病人选择和适应症、治疗剂量和方法、辅助用药和综合治疗、随访和处理,综述了当前的新观点和新进展。
肿瘤生长抑素受体亚型的分布与表达
邓敬兰
1997, 21(z1): 256-261.
摘要:
报道了于1992~1994年相继克隆成功的5种人类生长抑素受体亚型(hSSTR1~hSSTR5)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总结了应用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法对hSSTR1~hSSTR5与2种天然生长抑素(SST-14及SST-28)及4种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的选择性结合特性的研究结果。重点讨论了hSSTR各亚型在神经内分泌性肿瘤中的分布与表达,简述其对了解肿瘤发生发展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及其对肿瘤进行受体闪烁显像和受体介导治疗的临床价值。
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及t-PA/u-PA用于血栓显像及溶栓研究
穆传杰, 韩佩珍
1997, 21(z1): 261-265.
摘要:
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及溶栓治疗效果,对疾病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核素标记的抗纤维蛋白单抗及其片段,如鼠抗人纤维蛋白D-双聚体单抗MA15C5与人纤维蛋白β链单抗59D8,以及与抗纤维溶酶原活化剂t-PA单抗组成的双特异嵌合抗体,作为血栓显像剂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由抗纤维蛋白单抗与小分子纤溶酶原活化剂重组的蛋白分子,则可能成为新的有效溶栓剂。
心肌SPECT脂肪酸显像
陈绍亮
1997, 21(z1): 265-268.
摘要:
心肌主要利用脂肪酸作为供能物质。123I标记的中长链脂肪酸已被用作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其中[123I]BMIPP由于β位上存在甲基,能较长时间滞留在心肌细胞内。在某些病理状况下,心肌的脂肪酸代谢与血流分布之间可出现解离现象,显示心肌代谢障碍与血流障碍不完全平行,这一现象为脂肪代谢显像早期发现病变提供了基础。
甲状旁腺的核素显像
马寄晓
1997, 21(z1): 268-271.
摘要:
甲状旁腺疾病的核素显像诊断起始于60年代,当时应用75Se-蛋氨酸,效果不佳。自90年代以来,由于应用201Tl/99mTc、[99mTc]MIBI/99mTc、[99mTc]MIBI/123I等减影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尤其是[99mTc]MIBI的应用,对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和甲状旁腺腺瘤的定位诊断,显示了核医学显像无创伤而准确的效果,如结合SPECT显像,对一些异位甲状旁腺腺瘤的定位效果更好。本文综述甲状旁腺核素显像的技术、临床价值、影响因素以及进一步提高灵敏度的技术等。
炎症病灶核素定位显像
蒋茂松
1997, 21(z1): 272-276.
摘要:
炎症病灶核素定位显像的临床价值已被公认,应用日趋广泛,已成为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目前正在应用或试用的比较成熟的核素显像剂有67Ga、111In或99mTc标记白细胞,人非特异性IgG、及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诊断发热待查病例的隐匿性感染病灶、骨关节和肠道炎症或感染病变、以及免疫缺陷患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患者(AIDS)的感染性疾病等。由于至今尚无一种理想的炎症病灶定位诊断的显像剂,故新的显像剂的研制与开发是今后推动炎症定位显像发展的关键。
放射性核素及其他影像技术在小儿泌尿系感染中的应用
张承刚, 赵铭
1997, 21(z1): 276-280.
摘要:
泌尿系感染(UTI)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其严重后果是导致肾脏疤痕形成,出现高血压、蛋白尿及肾脏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膀胱输尿管返流、尿路梗阻及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型是小儿UTI的常见病因,因此对小儿UTI及其病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肾脏疤痕形成的关键。通过对诊断小儿UTI的几种影像技术的比较,表明放射性核素显像是早期诊断小儿UTI的最敏感且最可靠的方法。
祛脂激素的研究现状
王学谦, 秦岚
1997, 21(z1): 280-282.
摘要:
随着世界性工业化趋势的出现,肥胖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最近发现祛脂激素能将体内脂肪组织量的动态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于是作用于体内能量平衡系统以干预能量代谢过程。本文扼要讨论了祛脂激素与ob基因表达的关系、人类祛脂激素与鼠祛脂激素比较、祛脂激素免疫定量方法、体重与性别对外周血祛脂激素浓度的影响以及祛脂激素研究对策与展望等。
体内放射性药物:迎接新世纪的崭新姿态
王翌善, 金小海, 刘国正, 李大康, 赵贵植
1997, 21(z1): 282-288.
摘要:
公认的最佳诊断用99mTc放射性药物已用于人体各个重要脏器的显像,近年来99mTc受体药物研究的重大突破又给99mTc药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80年代中期新型加速器的出现,先进的PET技术,加上构成生命的"有机的"正电子发射体11C、13N、15O、18F(类H)标记的药物,以及111In、123I标记的单抗和受体配体使加速器药物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作为最终追求的治疗药物,如153Sm、131I、32P、90Y、211At、89Sr等核素的标记药物,其在各类肿瘤中的显著疗效已被医务人员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