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44卷  第7期

2020-07期封面
2020, 44(7).
摘要:
2020-07期目录
2020, 44(7).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核医学及PET/CT病例解析》书评
2020, 44(7): 1-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9037-00059
摘要:
临床研究
CT衰减校正对IQ-SPECT/CT和LEHR-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的影响
卫华, 薛及弟, 武志芳, 张磊, 胡光, 王进
2020, 44(7): 405-41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3062-00054
摘要:
目的 探讨CT衰减校正(CTAC)对智能(IQ)-SPECT/CT和低能高分辨率(LEHR)-SPECT/CT心肌血流灌注显像(MPI)图像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8年5月至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MPI)的31例确诊或者可疑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49.4±12.01)岁。所有患者同日分别行IQ-SPECT/CT+CTAC及LEHR-SPECT/CT+CTAC。视觉分析IQ-SPECT/CT CTAC前后图像及手动配位后图像、LEHR-SPECT/CT CTAC前后断层图像;同时比较左心室各个室壁(心尖、前壁、侧壁、间壁、下壁)IQ-SPECT/CT和LEHR-SPECT/CT CTAC前后与重新配位后的放射性摄取值(%)。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结果 ①视觉分析:IQ-SPECT/CT与LEHR-SPECT/CT CTAC前图像比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Kappa值=0.795,P<0.001)。IQ-SPECT/CT CTAC后心肌节段出现放射性分布明显稀疏的比例为77%(24/31),远高于LEHR- SPECT/CT CTAC后的23%(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2,P<0.001)。将MPI与CT图像手动重新配位后,IQ-SPECT/CT左心室心尖的放射性分布为16%(5/31),与LEHR-SPECT/CT的23%(7/3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748)。②放射性摄取值(%):IQ-SPECT/CT CTAC前后比较,左心室心尖[(65.71±25.69)%对(58.68±20.39)%]、前壁[(204.23±43.24)%对(184.66±41.22)%]及间壁[(316.19±47.43)%对(270.03±65.33)% ] 的放射性摄取值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14、4.232、5.473,均P<0.05);LEHR-SPECT/CT CTAC前后比较,左心室前壁[(204.68±41.14)%对[(211.81±35.04)%]、间壁[(319.13±44.90)%对(350.87±44.24)%]及下壁[(185.48±31.06)%对(228.67±29.45)% ]的放射性摄取值显著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1,P =0.019;t=−5.968,P<0.001;t=−11.311,P<0.001)。IQ-SPECT/CT CTAC配位后与IQ-SPECT/CT CTAC前比较,左心室前壁[(212.06±33.59)%对(204.23±43.24)%]、侧壁[(372.84±39.37)%对(355.81±46.79)%]、下壁[(219.13±25.10)%对(191.58±33.06)%]和间壁[(335.00±36.84)%对(316.19±47.43)%]的放射性摄取值均明显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8;t=−2.672,P=0.012;t=−7.632,P<0.001;t=−3.557,P<0.001) 。 结论 LEHR-SPECT/CT CTAC后左心室间壁及下壁的放射性分布得到补偿;而IQ-SPECT/CT CTAC后左心室心尖、前壁及间壁的放射性分布却更加稀疏。在IQ-SPECT/CT采集模式下,CTAC后容易出现矫枉过正,重新手动配位后这种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对功能不全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张斌青, 张国庆, 刘玉珂, 郭会利
2020, 44(7): 411-41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3010-00049
摘要: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功能不全性骨折(IF)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0例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的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和阳性部位的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结果,分析联合显像对IF的临床诊断效能。9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年龄(67.56±7.68)岁,其中22例可疑IF、68例已确诊局部IF。所有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均经过6个月以上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证实。 结果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共检出IF病灶234个,均表现为显像剂摄取增高,病变部位及个数为骨盆78个、腰椎49个、胸椎46个、肋骨45个、股骨8个、胫骨4个、跟骨3个及胸骨1个。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68.89%(62/90)的患者联合显像检出的IF数目多于显像之前已知的骨折数目。在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范围内,CT显示骨折病灶293个,其中SPECT/CT诊断新鲜IF病灶234个、陈旧性IF病灶59个,SPECT/CT对新鲜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 结论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IF病灶数目的全身显示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正常前列腺18F-FDG PET/CT代谢显像增龄变化的研究
黄山, 李飞, 庞小溪, 高磊, 张罡
2020, 44(7): 416-42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4020-00053
摘要: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中正常前列腺标准化摄取值(SUV)、CT值、PET/CT横断位最大层面测量的前列腺左右径(简称最大横径)和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非前列腺癌男性患者181例,年龄19~94(60.6±14.5)岁。将患者按年龄段分为4组:19~39岁16例、40~59岁57例、60~79岁94例、80~99岁14例。采用勾画感兴趣区(ROI)的方法测量各组患者前列腺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平均CT值(CTmean),并在前列腺横断位最大层面测量前列腺最大横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散点图和线性回归趋势线分析前列腺最大横径、SUVmax、SUVmean、CTmean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各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均值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 181例患者的前列腺最大横径为3.4~6.5(4.66±0.59) cm,SUVmax为1.0~4.2(2.44±0.49),SUVmean为0.7~3.4(1.97±0.44),CTmean为25~46(34.48±3.72) HU。前列腺最大横径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465,P<0.001);前列腺SUVmax、SUVmean与患者年龄、前列腺最大横径无相关性(r=0.047、0.071、0.040、0.035,均P>0.05);前列腺CTmean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两者呈极弱相关性或无相关(r=0.126,P=0.091)。不同年龄段的各组患者的前列腺最大横径分别为(4.04±0.27)、(4.52±0.53)、(4.77±0.54)、(5.24±0.65)cm;SUVmax分别为(2.48±0.65)、(2.38±0.50)、(2.46±0.47)和(2.48±0.42);SUVmean分别为(2.03±0.51)、(1.90±0.44)、(2.00±0.42)和(2.05±0.41);CTmean分别为(33.25±3.59)、(34.19±3.76)、(34.76±3.80)、(35.29±2.97) HU。不同年龄段的各组患者前列腺最大横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78,P<0.001),而SUVmax、SUVmean和CTmean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前列腺最大横径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患者年龄不会显著影响前列腺的糖代谢和CT密度。
乳腺专用γ显像的肿瘤/正常组织比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学的对比研究
马海彦, 谢光友, 张莎莎, 郑兴菊, 刘江勇, 王荣品
2020, 44(7): 422-42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6010-00058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专用γ显像(BSGI)的肿瘤摄取半定量方法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临床病理学的对比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女性IDC患者,年龄30~76(53.2±13.1)岁。患者术前均行BSGI检查,通过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BSGI图像进行视觉评分。根据BSGI的阳性结果,将肿瘤与正常组织放射性比值(TNR)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阳性与阴性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多组病理亚型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Pearson积差相关性分析明确TNR与组织病理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84例IDC患者BSGI诊断为阳性75例,灵敏度为89.3%(75/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4.13,P<0.01)、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χ2=5.04,P=0.005)、病理组织学分级(F=11.05,P=0.034)、孕激素受体(PR)表达(χ2=3.12,P=0.041)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指数(χ2=16.20,P=0.008)的差异对TNR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的病理危险因素有肿瘤长径≥2 cm、腋窝淋巴结转移和PR阴性(OR=2.186、1.673、0.420,P=0.004、0.047、0.03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NR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较差(r=0.353,P=0.004);与Ki-67指数呈中度正相关(r=0.452,P=0.014);与PR Allred评分呈负相关(r=−0.364,P=0.026)。 结论 BSGI的高TNR与乳腺癌病理不良因素相关,TNR可作为乳腺癌预后评估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MR定量磁化率成像在帕金森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冯燕韻, 徐志锋, 贺小红, 吴文秀, 刘健萍, 罗纯
2020, 44(7): 429-43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1026-00044
摘要: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中脑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变化情况,明确MR定量磁化率成像(QSM)技术在PD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PD的患者39例(PD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47~80(65.44±9.78)岁。根据改良Hoehn-Yahr分级将患者分为早期PD组(23例)及中晚期PD组(16例),另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均进行QSM扫描,测量各组中脑左右两侧黑质和红核的磁化率,取平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D患者的中脑黑质及红核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并与PD的临床诊断、分级和病程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中脑左右侧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变化与临床肢体运动障碍症状侧的关系。 结果 PD组的中脑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0.073±0.017)×10−3对(0.058±0.028)×10−3t=−2.125,P=0.043;(0.094±0.020)×10−3对(0.072±0.035)×10−3t=−2.605,P=0.015]。PD组的中脑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与Hoehn-Yahr分级无显著相关性(r=0.051,P=0.759;r=0.045,P=0.788);黑质的磁化率与病程呈显著正相关(r=0.420,P=0.008),红核的磁化率与病程无相关性(r=0.241,P=0.130)。PD组的中脑左右侧黑质、红核的磁化率变化与患者临床发病时肢体运动障碍症状的表现无显著相关性(黑质:F=0.661,P=0.421;F=1.153,P=0.290。红核:F=0.006,P=0.940;F=0.109,P=0.743)。 结论 QSM技术能够测量中脑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并间接反映脑内铁沉积情况,对PD诊断及病程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基础研究
长链非编码RNA UCA1对肺腺癌A549细胞糖代谢及侵袭转移的影响
张卉, 王姝, 李雪娜, 李亚明
2020, 44(7): 435-44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3036−00057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CA1)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糖代谢关键酶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方法 构建lncRNA UCA1沉默及其对照稳定转染的肺腺癌A549细胞系,将小干扰RNA(siRNA)转染细胞分为NC组(阴性对照组,转染siRNA-UCA1序列)和siRNA-UCA1组(转染siRNA-UCA1敲降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糖代谢相关指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己糖激酶(HK)2和丙酮酸激酶(PKM)2水平的变化。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siRNA-UCA1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实验检测siRNA-UCA1的摄取率。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UCA1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高表达。与NC组相比,siRNA-UCA1组能够抑制GLUT1、HK2和PKM2基因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t=19.66、5.81、11.98,均P<0.001),且三者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61.35、145.90、88.19,均P<0.001)。与NC组相比,siRNA-UCA1组肺腺癌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迁移运动能力和对18F-FDG的摄取率均明显降低(t=19.43、7.71、5.79,均P<0.05)。 结论 LncRNA UCA1能够抑制糖代谢的关键酶并促进肺腺癌的转移能力,其可能成为肺癌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综述
去除水体中放射性核素的磁性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原野, 毕常芬, 李祎亮
2020, 44(7): 441-44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3014-00051
摘要:
核医学实验、核医学治疗及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不可避免地释放到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对人体的遗传、免疫、骨骼、神经系统等产生辐射损伤和化学毒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磁性纳米吸附材料具有优异的表面性质和磁响应性,被广泛用于去除水体中放射性核素的研究。笔者对磁性纳米材料去除水体中放射性核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PET/MR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毕晓, 徐白萱
2020, 44(7): 447-45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4034-00047
摘要:
PET/MR作为新型的多模态成像技术,集合了MRI高软组织对比度、多序列、多参数、可定量和PET多分子探针显像的高灵敏度的优势,实现了PET分子功能影像与具有精细解剖结构和组织特征的MRI影像同步扫描,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笔者总结PET/MR心血管成像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主要应用。
18F-FDG PET/CT显像在心脏肿瘤中的应用
孙延睿, 田强强, 盛开
2020, 44(7): 453-45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7022-00045
摘要:
18F-FDG PET/CT显像作为心脏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笔者重点从定位诊断、疗效评价、定性诊断和成像技术优化等4个方面综述了18F-FDG PET/CT显像在心脏肿瘤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证据,以期达到系统化评估该检查方法的目的。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结合不同体模在剂量估算中的应用
阎长鑫, 刘玉连, 焦玲, 张文艺
2020, 44(7): 459-46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3014-00055
摘要:
随着核与辐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所带来的危害也备受关注。剂量估算是辐射技术应用的重要一环,估算出人体所受的剂量对评价辐射造成的确定效应与随机效应起着重要作用。蒙特卡罗(MC)模拟与人体参考模型结合可对核事故、医疗照射和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估算,是一种快速且对硬件要求较少的剂量估算方法,目前正面临模型开发和计算耗时的瓶颈,笔者对此现状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以肱骨转移为先发症状的隐匿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分析一例
高峰, 谢莉, 王明华
2020, 44(7): 465-46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5022-00052
摘要:
以肱骨转移包块为先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病例在临床中并非罕见,笔者报道的这例病例特殊之处在于行甲状腺全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后,术后病理结果未发现确切的原发病灶,再次行PET/CT检查及131I治疗后的全身碘扫描中发现了左侧髂骨病灶,行髂骨病灶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另一处甲状腺乳头状癌骨转移灶,再次行131I治疗、规范TSH抑制治疗,诊治过程中不断更新诊断标准,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最终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内淋巴囊肿瘤术后20年复发影像学诊断一例
韩冰, 张瑜, 岳光红, 周及红, 刘东
2020, 44(7): 470-47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1017-00048
摘要:
笔者报道了1例行次全切术后复发的内淋巴囊肿瘤病例,且初次诊断为乳头状汗腺瘤,分析其CT及MRI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重点总结其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