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4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临床研究
18F-FDG PET/CT相关参数预测结直肠癌切除术预后的价值
郭仲秋, 刘启志, 潘桂霞, 张卫, 李潇, 王涛, 崔斌, 左长京, 程超
2019, 43(4): 295-3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01
摘要:
目的 探究18F-FDG PET/CT相关参数对结直肠癌(CRC)根治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预后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10月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32例CR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3例、女性39例,中位年龄63岁。使用18F-FDG 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2.5及SUVmax的20%、30%、40%、50%等作为不同阈值,计算不同阈值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并预测CRC患者根治术后的DFS和OS。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18F-FDG PET/CT相关参数的曲线下面积,并获得DFS的最佳阈值。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 ROC曲线分析预测DFS最佳阈值分别为SUVmax=19.36、MTV=22.64 cm3、TLG=117.78 g、TLG20%=129.74 g、TLG30%=107.05 g、TLG40%=73.22 g和TLG50%=56.13 g。DFS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化疗、SUVmax、MTV、TLG、TLG20%、TLG30%、TLG40%、TLG50%是CRC患者D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UVmax(95%CI:1.882~5.815,OR=3.308,P=0.000)、临床分期(95%CI:1.226~3.819,OR=2.164,P=0.008)和CA19-9(95%CI:1.182~3.724,OR=2.098,P=0.011)是影响CRC患者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OS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A、CA19-9、组织学类型、SUVmax、MTV、TLG、TLG20%、TLG30%、TLG40%、TLG50%是CRC患者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UVmax(95%CI:1.129~6.624,OR=2.735,P=0.026)、TLG50%(95%CI:1.640~19.801,OR=5.699,P=0.006)和CA19-9(95%CI:1.868~11.084,OR=4.550,P=0.001)是影响CR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18F-FDG PET/CT相关参数SUVmax、TLG50%可以用于评估CRC患者的预后,参数值越大,预后越差。
18F-FDG和99Tcm-MDP显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对比研究
宋烈晶, 徐海青, 陆克义, 方丽娟
2019, 43(4): 303-30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02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经临床确诊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81(60.14±10.41)岁。所有患者均于两周内先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和99Tcm-MDP SPECT显像检出的骨异常改变,对两种显像方法检出MBD例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结果 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伴发MBD,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28例(骨骼局灶型摄取显像剂18例,弥漫型骨髓摄取1例,混合型摄取9例),99Tcm-MDP SPECT骨显像阳性21例(表现为骨骼单发或多发放射性浓聚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6%(28/29)和72.4%(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比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MBD的探测更为灵敏,且对骨髓浸润及髓外侵犯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血清刺激性Tg水平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丁颖, 李文亮, 李强, 李德宇, 张富强, 丁献敏, 王丽君, 陈鸿彪, 贾建敏, 杨辉
2019, 43(4): 308-31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血清预先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首次行131I治疗的113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81例,年龄15~68(44.85±12.01)岁。将患者分为无远处转移(M0)组和远处转移(M1)组。所有患者在未服或停服左旋甲状腺素4周后,行甲状腺功能与抗体水平等检测,行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和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对比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2组之间ps-Tg水平的差异;非参数法建立ps-Tg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最佳诊断界值点(DCP)。 结果 M0组(85例)与M1组(28例)的病理类型、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及131I治疗剂量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8、12.588、12.581,P=0.003、0.003、0.002);而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手术至首次检测ps-Tg的时间、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ps-Tg水平的MP25~P75)分别为1.95(0.70~6.98) ng/mL和95.05(6.98~278.47) 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17.5,P=0.000)。ps-Tg水平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713~0.936),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1.4%、91.8% 和86.7%,DCP为28.80 ng/mL。 结论 DTC术后首次血清ps-Tg水平对预测DTC远处转移有重要价值。
腹盆腔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征象分析
冯纪涛, 刘许慧, 徐青
2019, 43(4): 314-31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04
摘要:
目的 分析腹盆腔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征象,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腹盆腔SFT患者[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41~71(53.0±10.6)岁]的影像学表现、临床及病理资料。18例患者中,13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大小(最大径)、形态、密度或信号、动态增强特点、动脉期肿瘤体内血管及肿瘤周围有无血管等情况。采用卡方精确检验分析肿瘤大小、边界及形态与良恶性肿瘤的关系;Fisher检验比较三者在良恶性肿瘤中表现的差异性。 结果 ① CT影像学表现:1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0.53±6.21) cm,最大直径为2.7~23.4 cm。12例患者肿瘤的病灶边界清晰;8例呈分叶状,7例出现囊变,1例有钙化。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有11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病灶内出现延迟强化区,2例表现为轻中度强化;10例动脉期病灶内显示强化血管;8例病灶周围出现迂曲血管。② MRI影像学表现:5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1.93±3.21) cm,最大直径为10.0~13.4 cm。5例患者的病灶边界均清晰;4例病灶呈分叶状;T2加权成像显示有3例出现囊变,4例病灶内见瘢痕状及片状低信号区,1例均匀等高信号;5例出现流空血管影。4例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出现延迟强化区;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5例动脉期在病灶内显示强化血管。③病理结果显示:18例SFT患者中,7例为恶性、11例为良性。7例恶性SFT患者中,有5例病灶最大直径超过平均直径[(10.88±5.62) cm],而良性SFT患者中仅有2例最大直径超过平均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3,P=0.039)。 结论 腹盆腔SFT的CT及MRI表现呈多样性,当腹腔内出现丰富的血供伴瘢痕状、片状延迟强化肿瘤,同时瘤体周围出现迂曲血管及瘤体内出现点、条状动脉期强化血管的表现有助于诊断,且MRI中T2加权成像出现低信号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脑脊液间隙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林志毅, 陈文新, 余明钿, 葛华, 张艳敏
2019, 43(4): 320-3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患者放射性核素脑脊液间隙显像(RNC)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9例SIH患者,均经腰椎穿刺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99Tcm-DTPA,行多时相脑脊液间隙显像,对99Tcm-DTPA异常分布处加做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及MRI扫描。综合分析RNC的影像学特点。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 2 检验。 结果 RNC可通过显示脊髓或鼻部脑脊液漏点等直接征象诊断SIH;也可通过观察脑脊液循环过程异常,如:显像剂上升缓慢,难以抵达脑池、大脑凸面、上矢状窦等及膀胱、肾脏早期显像等间接征象诊断SIH。RNC检出脑脊液漏17例。直接脑脊液漏患者12例,其中颈、胸段9例,脑脊液鼻漏2例,大流量脑脊液漏(腰段)患者1例。RNC正常者2例。MRI[阳性率为58.8%(10/17)]与RNC[阳性率为88.2%(15/17)]对SIH低颅压诊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1,P>0.05);12例RNC检出漏口的相应部位MRI仅检出1例。 结论 RNC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征象协助SIH的病因诊断,在脑脊液漏口检出上明显优于MRI,并可反映脑脊液漏的流量,便于个体化治疗,在SIH的诊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膝板股韧带附着区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庄向东, 王小乐
2019, 43(4): 327-33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06
摘要:
目的 探讨膝板股韧带附着区外侧半月板后角(PHLM)撕裂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8年6月因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在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就诊的35例膝板股韧带附着区PHLM撕裂患者作为观察组,搜集同期30例ACL损伤但非PHLM撕裂患者作为对照A组,另选取同期例行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B组。3组受试者均行膝关节MRI检查,观察3组受试者的MRI表现。分别应用χ 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膝关节MRI征象的发生率、膝关节周围结构的损伤情况及膝关节线状高信号影显示的层数和长度,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鉴别诊断PHLM真、假性撕裂的效能。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MRI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上均表现为明显的PHLM周缘部线状高信号,矢状面上可连续检出(5.75±1.38)层(称“连续线征”),横断面上自内向外延伸(15.06±5.02)mm(称“拉链征”),与对照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231、36.113,均P<0.05)。以“连续线征”和“拉链征”作为阳性标准,MRI诊断膝板股韧带附着区PHLM撕裂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5.00%、准确率为91.58%。 结论 膝板股韧带附着区PHLM撕裂在MRI上有明显的征象,辅以“连续线征”和“拉链征”进行鉴别诊断,可明显提升诊断效果。
某市毗邻核电站地区2015~2017年围生儿出生缺陷现状分析
程晋鹏, 郑雪婷, 刘然然, 江石丰, 黄丽芳, 余青青, 欧频, 李昱丞, 张惠英
2019, 43(4): 334-33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07
摘要:
目的 调查并分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运行后周围50 km惠州辖区内环境γ辐射水平和围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 方法 以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为圆心,按半径范围分为0~20 km、20~30 km、30~40 km、40~50 km(各区间不含下界)等4个环形调查区。收集2015~2017年各调查区内环境γ辐射的累积剂量和围生儿出生缺陷资料,分析不同年份、不同距离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其顺位。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距离内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年份、不同距离出生缺陷率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 2015~2017年环境γ辐射年累积剂量为(2.00±0.20) mSv,各调查区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收集到围生儿58 999名,有出生缺陷的患儿691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17.12/万。不同年份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不同,2015年最低(74.86/万),2017年最高(139.92/万),各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07,P=0.000)。不同距离的各调查区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不同,40~50 km的出生缺陷率最高(158.81/万),30~40 km的出生缺陷率最低(80.56/万),各调查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22,P=0.000)。出生缺陷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多指(114例)、先天性心脏病(102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75例)、马蹄内翻足(31例)和胎儿水肿综合症(23例)。 结论 调查区域环境γ辐射水平较稳定,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在广东省内处于一般水平,出生缺陷发生率和顺位的变动属于自然变动。
基础研究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晚期转录水平特征性基因标志物的研究
周兆明, 马思聪, 文磊, 成杰, 刘浩, 陈龙华, 周美娟, 周平坤, 蔡林波, 周成
2019, 43(4): 340-34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08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小鼠肺部后的差异基因并进行转录水平分析,探讨小鼠放射性肺损伤(RILI)潜在的基因标志物。 方法 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96只,X射线单次照射分为3组(12只/组):对照组(未接受照射)、中等剂量组(MD组,10 Gy单次照射)、高剂量组(HD组,20 Gy单次照射),余60只分为5组进行X射线全肺野梯度剂量照射。采用全基因组表达芯片对小鼠肺组织进行RNA检测并生成基因表达矩阵,使用R语言软件包进行基因表达数据转换,对特征性基因标志物表达水平进行验证与数学建模,对HD组小鼠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基因本体论生物学功能基因集富集分析。采用经典贝叶斯检验方法进行组间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2组独立数据的关联程度(关联系数为R2)。 结果 MD组和HD组小鼠照射后肺组织转录组学分析,共筛选出RILI差异表达基因539个,其中差异最显著的5个基因为Phlda3FggKng1(上调基因)和Ptprb、Kit(下调基因)。梯度剂量X射线分次照射实验结果证实,3个上调基因均随X线剂量的增加而表达增强;2个下调基因则随剂量的上升而表达降低。上调基因的逻辑回归模型拟合程度较高(χ2=11.66, R2=0.88);下调基因的表达值与剂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5,R2=0.89)。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调基因富集于p53信号通路、固有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下调基因富集于细胞代谢、肺部发育等生物学过程。 结论 上调基因Phlda3FggKng1与下调基因PtprbKit可作为客观反应RILI严重程度的潜在基因标志物,为日后开展临床与辐射防护相关应用奠定前临床基础。
综述
PET分子显像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新平, 王燕, 卢国, 李艳静, 于雪, 侯文彬, 刘昌孝
2019, 43(4): 349-35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09
摘要:
药代动力学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PET分子显像技术可以动态监测体内生理、生化等过程,可应用于血浆药代动力学、药物组织分布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可缩短新药研发周期。笔者对近年来PET分子显像技术用于药代动力学的各个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靶向免疫检查点PD-1/PD-L1的肿瘤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邢岩, 赵晋华
2019, 43(4): 356-36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10
摘要:
程序化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使负向调控信号受阻,重新激活T淋巴细胞,增强免疫应答。临床试验结果显示PD-1/PD-L1抑制剂对多种肿瘤有明确的疗效,且疗效与肿瘤PD-1/PD-L1的表达水平相关。因此在免疫治疗之前检测患者PD-1/PD-L1的表达水平对筛选可能获益的患者、预测免疫治疗反应尤为重要。靶向PD-1/PD-L1的分子影像学方法能够在活体内无创、全面、准确地显示肿瘤PD-1及PD-L1的表达水平,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笔者对靶向PD-1/PD-L1肿瘤分子影像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PET显像剂18F-FLT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周静, 赵义刚, 勾正兴, 邬仁会
2019, 43(4): 361-36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11
摘要: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占脑肿瘤的40%~55%,其诊断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PET显像剂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18F-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8F-FLT)就是其中之一。18F-FLT是经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胸腺嘧啶的类似物,是较常见的正电子显像剂,用于评估细胞的增殖情况,它能在肿瘤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提供其他影像学检查和显像剂不能提供的信息。笔者主要对目前脑胶质瘤显像剂的研究现状,18F-FLT的显像机制、18F-FLT对脑胶质瘤的诊断、分级、鉴别复发与坏死、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以及18F-FLT与Ki-67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宁, 孟召伟, 谭建
2019, 43(4): 367-37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12
摘要: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快速增长的内分泌肿瘤。人类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改变可诱导机体内某些致病基因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在对人类的基因转录组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其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肿瘤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ncRNAs与甲状腺癌关系密切,许多LncRNAs对甲状腺有致癌或抑癌作用,但其具体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笔者对LncRNAs在甲状腺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讨LncRNAs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依据。
177Lu-PSMA靶向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赵艳红, 陈跃
2019, 43(4): 373-38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13
摘要: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现有的治疗方法对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仍然极具挑战性,迫切需要发展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177Lu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靶向治疗是最有希望的新疗法之一,有望成为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该疗法安全、有效,可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病例报告
18F-FLT联合18F-FDG诊断高分化肝癌一例
张威, 许国辉, 程祝忠, 姚玉唐, 何发伟, 李勇, 罗红兵
2019, 43(4): 381-38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14
摘要:
笔者报道了一例18F-FDG联合18F-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8F-FLT)诊断原发性高分化肝癌的显像病例,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方面分析该病特点,阐述了PET/CT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同时指出18F-FDG在肝癌诊断中的不足,并通过文献回顾了18F-FLT、11C-乙酸盐在肝癌中的应用。不同显像剂的联合使用对肝脏占位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核素显像诊断小肠重复畸形一例
刘静妮, 陈明, 张穹, 雷旭东, 姬鹏宇
2019, 43(4): 386-38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15
摘要:
肠重复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以往辅助检查多采用消化道造影、超声、CT等。笔者通过一例99TcmO4-异位胃黏膜显像诊断小肠重复畸形的病例并文献复习,旨在强调核素显像具有简单易行、灵敏度高的优点,可供临床作为诊断肠重复畸形的选择,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寻查有重大意义。
肺动脉炎肺灌注一侧不显影2例
王茸, 王海军, 曹云山, 王道英, 李彦彦, 王小博
2019, 43(4): 389-39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4.016
摘要:
笔者报道了2例肺灌注显像一侧不显影的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肺动脉造影结果,考虑肺动脉炎。肺灌注显像是很好的肺动脉炎检测工具,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决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随访及疗效评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