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43卷  第1期

卷首语
奋斗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
樊赛军
2019, 43(1): 1-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01
摘要:
临床研究
乳腺专用γ显像的图像特征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朱羽苑, 张宏伟, 谭辉, 尹红燕, 庞丽芳, 顾宇参, 严丽霞, 陈曙光, 石洪成
2019, 43(1): 3-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02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专用γ显像(BSGI)的图像特征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行BSGI的272例中国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共293个病灶),观察BSGI图像上病灶形态、病灶边缘是否清晰、灰度分布是否存在“偏心核心”、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结果以及最大肿瘤/非肿瘤比值(T/NT)。采用二变量秩相关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计算上述特征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基于病灶计算所有图像特征的独立诊断效能以及上述显著相关特征的合并诊断效能,用MedCalc软件行Z检验比较上述特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结果 病灶形态(OR=0.013,95%CI:3.664~21.846,P=0.000)、病灶边缘是否清晰(OR=2.121,95%CI:1.061~4.239,P=0.033)以及灰度分布是否存在“偏心核心”(OR=12.927,95%CI:5.415~30.863,P=0.000)与病理结果显著相关。三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0%(172/187)和58.5%(62/106)、66.8%(125/187)和71.7%(76/106)、95.7%(179/187)和27.4%(29/106)。三者合并诊断效能最佳,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8.2%(165/187)、81.1%(86/106)、89.2%(165/185)、79.6%(86/108)和85.7%(251/293),较BIRADS以及最大T/NT(界值:1.75)更准确,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079、4.090,均P<0.05)。 结论 病灶形态、病灶边缘是否清晰以及灰度分布是否存在“偏心核心”可作为BSGI鉴别诊断乳腺病灶的图像特征,三者联合诊断能提高BSGI在乳腺病变中的独立诊断价值。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影像分析并文献复习(附4例报道)
周见远, 邹思娟, 张国鹏, 沈艳霞, 朱小华
2019, 43(1): 10-1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03
摘要:
目的 总结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18F-FDG PET/CT在SPTCL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SPTCL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分布范围、代谢信息,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4例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病灶形态不规则,密度增高,相应部位18F-FDG摄取增高。病变累及范围广泛,面颈(2例)、躯干(4例)、四肢(4例)、腹膜和盆腔脂肪组织(2例)均可受累。半定量分析结果:皮下脂肪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5~14.6。 结论 SPTCL病变分布广泛,18F-FDG摄取差异较大,但18F-FDG PET/CT显像有利于整体评估SPTCL患者病情,在疗效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CT和18F-FDG PET/CT的肺癌风险预测模型对肺结节恶性风险的验证研究
丁辉, 胡传贤, 黄苏, 潘全华
2019, 43(1): 17-2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04
摘要:
目的 比较基于CT的Brock模型、VA模型和基于18F-FDG PET/CT的Herder模型预测肺结节恶性风险的效能,验证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7月行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或随访确诊的120例肺结节患者,其中可能为恶性的59例患者接受了18F-FDG PET/CT检查。绘制3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测算肺结节(直径4~30 mm)的恶性风险。根据每个模型基于排除标准的队列和所有患者总队列的AUC,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采用MedCalc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DeLong方法进行两条ROC的比较。 结果 120例肺结节患者中,49例患者(40.8%)患有恶性结节(31.6%原发性肺癌、8.2%转移性疾病)。在受排除标准限制的队列中,Brock和VA模型的AUC分别为 0.887和0.758,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83,P=0.006)。 在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中,Herder模型的AUC为0.937。当对队列中的所有患者(即包括原模型纳入标准之外的患者)测试模型时,每个模型的AUC值均有所降低,但两类队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357,P=0.121)。 对于≤10 mm的结节,Brock和VA 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46和0.536,Brock模型明显优于VA 模型(Z=8.768,P=0.0026)。 结论 Brock模型可预测CT扫描中检测到的肺结节恶变的可能性,在接受18F-FDG PET/CT进行肺结节评估的患者中,Herder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PET/CT中的实际应用
周锐, 陈晓良, 余颂科, 华俊, 孟奔
2019, 43(1): 22-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PET/CT受检者CT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接受PET/CT检查的90例受检者按系统抽样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CT采用ATCM扫描。A、B两组采用的管电流区间为60~240 mA,噪声指数分别为10、15;C组管电流区间为60~180 mA,噪声指数为15。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估算有效剂量。由两位核医学科主治及以上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受检者颈部、胸部、腹部、盆腔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图像CT值、噪声值并计算信噪比。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的噪声值、信噪比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的CTDIvol、DLP、有效剂量差异,组内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 结果 A、B、C 3组受检者所有图像质量评分均不低于3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7~14.42,均P<0.05)。A、B、C 3组受检者的噪声值[(11.90±2.83)~(26.03±3.74)]、信噪比[(2.03±0.34)~(4.35±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01~64.20和F=32.09~81.62,均P<0.05),CT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B、C 3组受检者的CTDIvol[(12.44±0.53)、(9.39±2.01)和(7.05±1.03)mGy]、DLP[(998.45±96.04)、(741.60±168.87)和(571.29±97.41) mGy·cm]、有效剂量[(14.98±1.44)、(11.12±2.53)和(8.57±1.46) mS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18、57.19和57.16,均P<0.05)。其中,C组比A组的有效剂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5,P<0.05)。 结论 应用PET/CT ATCM技术,合理调节管电流区间及噪声指数,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周围孤立性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
杜海豪, 谭雄木, 程留慧, 王亚洲, 窦允龙, 王道清
2019, 43(1): 27-3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06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周围孤立性肺磨玻璃结节(GGO)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行CT检查的59例肺GGO患者,均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经手术、临床或随访结果证实。根据肺GGO轴位最大直径、实性成分所占比例、病变位置、距胸膜的距离、穿刺针-胸膜的角度、调针次数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测定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混合型GGO中实性成分≤50%和>50%之间的良恶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59例周围孤立性肺GGO患者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8%(53/59)、84.2%(32/38)、100%(21/21),病理结果均证实为腺癌。根据方法中的不同分组,测定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且均≥80%,灵敏度均≥75%,特异度均为100%,但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混合型GGO实性成分≤50%和>50%之间的良恶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1)。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周围孤立性肺GGO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GGO中实性成分比例与其恶性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基础研究
131I诱导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主动脉内皮功能异常相关机制的研究
刘倩, 庞华, 周静, 刘影, 程刚
2019, 43(1): 32-3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07
摘要:
目的 探究放射性131I诱导大鼠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模型中血清一氧化氮(NO)、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及在大鼠甲减模型中主动脉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NOS)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期寻找一个较为安全的131I治疗剂量。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其中36只分别腹腔注射2.775、5.550、11.100、16.650 MBq 131I+0.5 mL生理盐水,构建大鼠甲减模型,分为4组,每组9只;剩余9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只注射0.5 mL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第4、8、16周时每组各处死大鼠3只,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O、TNF-α和IL-6水平,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提取主动脉标本检测总的NOS活性,应用Western-blotting分析大鼠主动脉标本中主动脉内皮型NOS(eNOS)、神经型NOS (nNOS)与诱导型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血清中FT3、FT4、TSH水平检测结果发现除2.775 MBq剂量组外的其他3组大鼠均甲减模型构建成功,且5.550 MBq组作为放射性131I治疗的剂量是较为合适的。5.550 MBq组大鼠血清NO水平在注射131I后第4周升高至24.01 µmol/L后逐渐减少;血清中IL-6水平在第4、8、16周时分别为209.23、291.87、302.97 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第8、1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41、14.224,均P<0.05)。TNF-α水平在第4、8、16周时分别为1441.23、1601.85、1521.51 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21、17.578、14.498,均P<0.05)。eNOS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为25 985、16 306、6248,各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第4周时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546,P>0.05)外,第8、16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41、14.224,均P<0.05)。nNOS表达量为24 562、36 114、58 211,第4周时下降,第8、16周时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第4、16周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51、7.251,均P<0.05)。iNOS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为55 973、50 575、62 36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组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17、16.412、24.981,均P<0.05)。 结论 放射性131I所致甲减对于心脏具有一定的影响,大剂量的131I可能会刺激合成甲状腺激素减少,从而导致甲减,最终影响其血管内皮NOS基因及蛋白表达,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新型细胞凋亡分子探针 99Tcm-CP3-peptide的制备及在肺腺癌细胞系体内外的实验研究
孔琪, 刘岩, 刘治国, 王晓慧, 杨国仁
2019, 43(1): 40-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08
摘要:
目的 制备含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DEVD)核心的多肽细胞凋亡分子探针99Tcm-CP3-peptide,研究其在肺腺癌细胞系A549化疗后体内外的生物学分布及SPECT显像。 方法 采用双功能螯合法合成99Tcm-CP3-peptide,分别于标记后0、1、2、4、6 h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放射性化学纯度。对经紫杉醇化疗的肺腺癌A549细胞进行体外细胞结合实验,对照组未经化疗,测量细胞内外放射性比值(Cin/Cout),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经紫杉醇化疗的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99Tcm-CP3-peptide 3.7 MBq,分别于5、15、30、60、120、240 min测其生物学分布,并行SPECT静态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计算肿瘤/对侧正常肌肉组织的比值(T/NT)。取显像后的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学变化。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 结果 99Tcm-CP3-peptide在0、1、2、4和6 h的放射化学纯度均>97%,合成率为(64.5±5.2)%。体外细胞结合实验结果表明,经紫杉醇化疗后24h,肿瘤细胞Cin/Cout为10.27±2.02,对照组Cin/Cout为1.09±0.03,化疗组为对照组的7.3倍。对同状态的肿瘤细胞行流式细胞检测,化疗组细胞凋亡率为(75.62±2.57)%,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3.42±0.32)%,化疗组和对照组Cin/Cout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呈明显正相关(r=0.970,P<0.05)。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实验结果显示,99Tcm-CP3-peptide在血液中清除速度较快,且主要经肾脏代谢;心脏、脾脏、肺等重要器官放射性摄取值均较低;但在肝脏中摄取稍高且代谢速度较慢;肿瘤组织摄取值在注射后1 h达到峰值[(4.26±1.03)%ID/g]。荷瘤小鼠给药后1 h即可获得清晰图像,勾画ROI显示:化疗组T/NT为3.83±0.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7±0.09,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9, P<0.05)。病理结果显示化疗组肿瘤组织见大量核固缩、核碎裂及凋亡细胞;对照组仅见少量核固缩、核碎裂及少量凋亡细胞。 结论 99Tcm-CP3-peptide是一种靶向caspase-3的显像剂,具有较好的生物学分布,可应用于动物模型肿瘤组织凋亡显像,在监测化疗后肿瘤细胞凋亡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潜在价值。
Notch信号通路小分子抑制剂DAPT的11C标记及在正常兔体内的初步动态显像研究
张姝, 靳晓娜, 党永红, 霍力, 李方
2019, 43(1): 47-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09
摘要:
目的 研究正电子核素11C标记Notch通路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基-S-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的制备方法,并进行正常兔PET/CT的初步动态显像。 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Kit-8法检测不同浓度DAPT和CH3-DAPT对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以DAPT为前体,使用全自动合成仪进行合成,得到产物11C-N-甲基-DAPT(简称11C-DAPT),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进行分离纯化。正常新西兰兔静脉注射125.8 MBq(3.4 mCi)11C-DAPT后,用PET/CT进行全身动态扫描。在不同器官勾画感兴趣区,测量放射性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结果 DAPT和CH3-DAPT均可抑制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关系,72 h的IC50分别为64.2、180.0 μmol/L。11C-DAPT合成过程大约30 min,未校正放射化学产率为25%~35%,放射化学纯度>95%。11C-DAPT主要经肾脏排泄,全身脏器中肾脏摄取最高,肝脏、肠道、肺和脑摄取低。静脉注射后7 min肝脏、肾脏摄取达到高峰,28 min后降低>50%。 结论 11C-DAPT的合成过程简便、快速,放射化学纯度高。PET/CT的初步显像为进一步探索11C-DAPT作为胰腺癌新型靶向分子探针奠定了基础。
Meta分析
TSH抑制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对骨密度影响的Meta分析
周菱, 杨玲, 蔡亮, 张蜀茂, 陈跃
2019, 43(1): 53-6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10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对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2017年10月前所有TSH抑制治疗DTC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前瞻性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分析TSH抑制治疗对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Ward三角区骨密度的影响。由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计数资料以比值比(OR)表示,计量资料以加权均数差或标准化均数差(SMD)表示。根据研究的异质性,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合计588例DT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TSH抑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腰椎骨密度[SMD=−0.00,95%CI(−0.26, 0.26),P=0.98]、股骨颈骨密度[SMD=−0.00,95%CI(−0.15, 0.14),P=0.9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大转子骨密度[SMD=−0.30,95%CI(−0.53, −0.06),P=0.01]、Ward三角区骨密度[SMD=−0.35,95%CI(−0.63, −0.08),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TSH抑制治疗主要降低DTC患者股骨近端骨密度,在长期随访中应注意定期检测骨密度。
综述
自噬对肿瘤放射治疗疗效的影响
路璐, 樊赛军
2019, 43(1): 61-6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11
摘要:
自噬是一种重要的分解代谢过程,细胞消化和再循环自身的细胞质内容物以维持细胞稳态。自噬可以通过各种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作为研究热点,自噬正被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然而,目前缺乏关于自噬与放疗关系的系统性总结。因此,笔者将从自噬对不同类型肿瘤放射敏感性和对放疗疗效的影响及自噬修饰用于改善肿瘤放疗疗效和预后的未来发展作一综述。
PET/CT和PET/MR在黑色素瘤中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王剑杰, 蒲朝煜
2019, 43(1): 68-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12
摘要:
黑色素瘤易转移、复发率高,已经成为严重危及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对预后及远期生存十分关键。18F-FDG PET/CT作为一项集PET与CT于一体的成像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黑色素瘤等在内的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的评估。随着一体化PET/MR成像系统研发的成功,多模态成像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同步采集。笔者就18F-FDG PET/CT及PET/MR在黑色素瘤分期、复发和疗效评价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多模态成像技术在黑色素瘤中的新进展。
放射性核素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紫薇, 程刚
2019, 43(1): 82-8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14
摘要:
嗜铬细胞瘤(PCC)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准确的定位诊断是进行治疗的关键。目前包括放射性碘标记的间碘苄胍(MIBG)扫描、PET、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TR)扫描等核医学功能显像对PCC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同时,放射性碘标记的MIBG及肽类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对于PCC的姑息性治疗也有一定价值。笔者对放射性核素在PC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病例报告
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大剂量131I治疗后出现重度骨髓抑制一例
支海明, 查清, 程小辉, 金传德, 桂兆康, 魏杏云, 王凡
2019, 43(1): 88-9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15
摘要:
笔者报道了一例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病例,从临床诊断、骨髓造血系统变化、治疗过程是否规范等方面分析该病例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131I诊治DTC骨转移的疗效以及骨髓造血影响的认识:131I诊治DTC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明显,但随着累积剂量的提升以及患者对131I治疗个体敏感度的不同可能会发生骨髓造血系统的白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下降。对于广泛骨转移患者131I治疗时要高度警惕骨髓抑制的发生,要尽可能考虑累积治疗剂量的因素;尽量延长再次治疗的间隔时间;出现骨髓抑制现象时,要择期使用131I治疗。
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肺通气/灌注显像一例
秦锐锐, 邹珍, 常娅妮, 晋建华
2019, 43(1): 91-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16
摘要:
笔者报道了一例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肺通气/灌注显像的病例。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分析该病例特点。肺通气/灌注显像示右肺全肺、左肺上叶尖后段、左肺下叶背段、左肺外基底段的肺通气、肺灌注显像不匹配。仅从肺通气/灌注显像结果来看,易误诊为肺栓塞,但结合患者病史、检查结果及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考虑为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大动脉炎的认识。对于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患者,肺动脉造影检查为有创性,而肺通气/灌注显像为无创性,且诊断准确率也较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手段,提示临床医师尽早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疑难病案分析
2例良性孤立性肺结节的18F-FDG PET/CT诊断辨析
贾朝阳, 陈薇, 宋秀宇, 朱磊, 刘建井, 刘晓园, 杨钊, 杨震, 徐文贵
2019, 43(1): 94-9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17
摘要:
孤立性肺结节(SPN)是指肺内直径≤3 cm且边界清楚的单发病变。由于病变较小,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通常不典型,多在查体时发现。良性SPN种类繁多,包括肺结核、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PIMT)等。笔者选取了在PET/CT显像中表现为高摄取而易出现误诊的2例良性病变,即肺结核和PIMT,对二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回顾、总结经验,以期从中得到启发,提高日后工作中临床医师对良性SPN诊断的准确率。
消息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稿约
2019, 43(1): 98-9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1.01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