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4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目录
2017-01封面
2017, 41(1): 0-0.
摘要:
2017-01目录
2017, 41(1): 1-4.
摘要:
论著
99Tcm-3PRGD2整合素受体显像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及与钼靶检查的对比研究
陈贵兵, 欧阳忠, 韩成坤, 黄劲雄, 何小江, 王凡, 贾兵, 吴华
2017, 41(1): 1-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01
摘要:
目的 研究99Tcm-联肼尼克酰胺-3聚乙二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二聚体(99Tcm-3PRGD2)整合素受体显像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及与钼靶检查的对比。方法 选取初诊乳腺占位患者84例,均为女性。所有患者行2 h、4 h 99Tcm-3PRGD2 整合素受体显像及钼靶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显像方法(全身显像及胸部SPECT/CT显像)对乳腺癌定性诊断的价值,并与钼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高于全身显像;乳腺癌99Tcm-3PRGD2摄取率[病灶容积最大计数(Tmax)、病灶容积平均计数(Tmean)、Tmax/本底平均计数(B)值及Tmean/B值]均明显高于良性占位(t=2.09~3.19,均P<0.05),且Tmax/B值差异更为明显(t=3.19,P<0.01);2 h、4 h显像对乳腺癌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1.25,均P>0.05)。SPECT/CT显像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大于95.0%,联用钼靶后灵敏度可以提高到98.4%;对致密型乳腺患者,SPECT/CT显像与钼靶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2%、83.3%、91.7%和78.6%、76.2%、77.8%,前者的准确率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1,P<0.05)。结论 99Tcm-3PRGD2 SPECT/CT显像定性诊断乳腺癌具有高灵敏度,是对钼靶的有益补充,尤其对致密型乳腺占位患者具有独特优势。
基于PET/CT、HRCT特征的评分系统鉴别诊断孤立性肺部病变的临床研究
段晓蓓, 陈相猛, 黄斌豪, 邹伟强, 吴月娥, 秦贵磷, 孙丽霞
2017, 41(1): 8-1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PET/CT、HRCT影像学特征的评分系统对孤立性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ET/CT检查的孤立性占位性肺病变112例,其中良性病变44例,恶性病变68例。对孤立性肺病变的12项PET/CT及HRCT影像特征进行评估,初步建立量化分级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评分临界值。结果 PET/CT及HRCT预测孤立性肺部病变的指标包括年龄≥60岁(2分)、病灶大小≥1.0 cm(2分)、密度不均匀(2分)、边界清楚(1分)、SUVmax≥2.5(2分)、ΔSUVmax≥1.0(2分)、滞留指数≥15%(2分)、分叶征(3分)、毛刺征(3分)、胸膜牵拉征(3分)、空泡征(3分)。根据各项指标建立评分系统,随着评分增加,恶性率逐渐增高,通过ROC曲线得出12分为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最佳临界点,灵敏度为92.6%,特异度为81.8%。结论 基于PET/CT、HRCT影像学特征的量化分级系统有助于鉴别孤立性肺部良恶性病变。
99Tcm-MDP骨显像肝脏异常显影原因分析
李欢欢, 敬兴果, 庞华, 段东, 程刚
2017, 41(1): 15-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03
摘要:
目的 分析99Tcm-MDP全身骨显像肝脏异常显影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核医学科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患者中肝脏异常显影20例,显像结果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和(或)病理结果、实验室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肝脏异常显影的患者中,原发性肝损伤3例、继发性肝损伤1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引发肝功能异常1例,恶性肿瘤化疗后肝功能异常8例,肿瘤肝转移7例(结肠癌肝转移5例、肝癌肝内转移1例、肺癌肝转移1例)、慢性肾衰竭铁剂治疗后肝脏摄取1例]。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肝脏异常显影的原因较多,除显像技术原因外,应警惕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脏损伤,为患者提前进行临床干预提供一定参考。
5-甲氧基色胺-α-硫辛酸盐对6.0 Gy受照小鼠造血系统的辐射防护作用
李德冠, 唐卫生, 牟感恩, 姜道利, 田真源, 孙召金, 张曼, 周则卫
2017, 41(1): 19-22,3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04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化合物5-甲氧基色胺-α-硫辛酸盐(MLA)对亚致死剂量受照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 将15只C57BL/6小鼠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和照射+MLA组。对照组接受假照射(0 Gy),其余两组进行6.0 Gy全身137Cs γ射线照射。照射后2 h将照射+MLA组小鼠按10 mg/kg灌胃给药,持续给药3 d。待照射后30 d处死小鼠,取外周血和单侧骨髓细胞进行计数,检测骨髓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造血细胞活性氧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氧化酶4(NOX4)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数量(CFU-GM)均明显下降(t=9.304、7.493,均P<0.05);骨髓细胞活性氧水平和NOX4表达显著升高(t=14.74、53.12,均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照射组相比,照射+MLA组小鼠外周血WBC、CFU-GM显著升高(t=4.858、3.947,均P<0.05);骨髓细胞活性氧水平和NOX4表达显著下降(t=11.21、33.93,均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LA对辐射引起的造血系统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Gd-EOB-DTPA对多b值肝脏DWI中表观弥散系数值的影响
李伟, 龙晚生, 崔恩铭, 罗学毛, 黄列彬, 蒋基荣
2017, 41(1): 23-2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05
摘要:
目的 通过行肝脏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观察注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前、后不同时相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探讨增强后行DWI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行Gd-EOB-DTPA肝脏增强的受检者126例,其中,例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名,肝脏病变患者96例(原发性肝癌25例、转移性肝癌20例、肝血管瘤28例、肝囊肿23例),均经临床或病理证实。在Philips Achieva 1.5T双梯度超导MR成像系统上,行同相与正反相T1加权像闭气轴位平扫及轴位呼吸门控DWI。通过肘静脉向受检者注射0.025 mmol/kg Gd-EOB-DTPA,行动脉期、静脉期、3 min期、10 min期、20 min期、30 min期闭气轴位T1加权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THRIVE)扫描,在5 min期,行轴位T2加权像脂肪抑制呼吸门控扫描,在15 min期,行轴位呼吸门控DWI后,接着行冠状位T2加权闭气扫描,在25 min期,行轴位呼吸门控DWI。平扫期、15 min期、25 min期的DWI参数完全一致,为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b值依次取0、50、300、600 s/mm2,扫描时间196 s。在EWS工作站上,通过ADC分析函数生成平扫期、15 min期、25 min期在b=50、300、600 s/mm2时的ADC图,测出正常肝脏、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对同一b值下同一疾病在平扫期、15 min期及25 min期的ADC值进行t检验,分析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同一b值下同一疾病的ADC值在平扫期时最大,随着Gd-EOB-DTPA的注入,ADC值开始下降,然后上升,到了25 min期,ADC值与平扫期时基本一致,15 min期的ADC值最低,平扫期、15 min期、25 min期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1.29,P均>0.05)。同一疾病同一时相的DWI中,随着b值的增加,ADC值不断下降,b值越小,ADC值越大。结论 静脉注射Gd-EOB-DTPA后,肝脏ADC值下降十分有限,增强后行DWI是可行的。
铅屏风在PET增强CT中的具体应用及操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分析
赵檬, 陈世容, 程祝忠, 肖定琼, 陆皓, 江骁, 王潇雄
2017, 41(1): 29-3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06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PET增强CT中医务人员在有、无铅屏风防护下进行床边连接高压注射器操作时受照剂量的大小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评价铅屏风在辐射防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一定的入组条件选择患者40例,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有铅屏风防护)和对照组(无铅屏风防护)各20例。用个人计量仪分别测量两组操作人员在连接高压注射器时所受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记录下操作者每次床边操作所用的时间,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得出受照辐射剂量及操作便捷性等相关结果。结果 实验组操作者所受的平均剂量当量率和中位剂量当量率远小于对照组操作者,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90、3.392,均P<0.05);在平均累积剂量当量和中位累积剂量当量上,实验组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2、1.182,均P<0.05);实验组操作人员随着对屏风使用次数的增多,熟练程度逐渐增加,床边操作时间呈下降趋势,逐渐接近对照组无屏风时床边操作所用的时间。结论 在使用铅屏风后,实验组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当量率有明显的降低;累积剂量亦随床边操作时间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且整体数值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铅屏风在辐射防护中有其实际的应用价值。
综述
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王津晗, 徐畅, 王彦, 刘强
2017, 41(1): 33-39,4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07
摘要:
辐射诱导的肠损伤是放疗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之一,可导致肠道局部缺血、纤维化、溃疡、肠狭窄和下消化道出血等。放疗引起的肠损伤的复杂性导致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和研究评价指标也多种多样。笔者综述了近年来的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及对放射性肠损伤的评价标准和研究方案,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盆腔放射病的预防进展
杨从波, 李险峰
2017, 41(1): 40-4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08
摘要:
盆腔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放疗是盆腔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疗在提高肿瘤控制率的同时,也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盆腔放射病(PRD)是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出现的最主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能够及早进行干预,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降低PRD的发生率,患者将会从中获益。笔者将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PRD的相关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耐辐射奇球菌辐射抗性机制及其双组份系统的研究
曾洋, 黄波, 阳志, 何淑雅
2017, 41(1): 45-4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09
摘要:
耐辐射奇球菌拥有极强的辐射抗性能力并能在多种极端环境下存活。其特有的一些辐射抗性基因在其抗性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双组份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中的一种信号转导系统,它能协助细菌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维持各种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双组份系统作为一种应激响应机制在耐辐射奇球菌中有重要作用。笔者就耐辐射奇球菌的抗性机制及其双组份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小分子类PET显像剂研究进展
黄顺, 韩彦江, 郑希, 赵肃清, 吴湖炳, 王全师
2017, 41(1): 50-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10
摘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多种EGFR靶向药物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但因个体敏感程度不同,总体疗效偏低。研究表明EGFR高表达或突变患者对靶向药物敏感,因此明确EGFR表达水平和突变状态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PET成像技术能实现分子水平无创显像,并能通过SUV进行半定量研究,使得在体内无创明确EGFR表达、突变情况,指导靶向药物的精准治疗成为可能。笔者综述了靶向EGFR的小分子类PET显像剂,以期为新的探针研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帮助。
放射治疗在晚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研究进展
阎军艳, 李险峰
2017, 41(1): 59-62,7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11
摘要: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内分泌系统及头颈部肿瘤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PTC的治疗手段以外科切除为主,术后给予131I辅助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约30%的患者发生肿瘤失分化而丧失特异性摄碘功能, 因此这部分患者失去术后131I治疗的机会。近年来,随着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此类患者数量急剧增加。对于手术不能彻底清除病灶或丧失131I治疗机会的患者,外照射治疗(EBRT)已成为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虽然EBRT在以往PTC晚期治疗中作用较为局限,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其不良反应减小,EBRT在晚期PTC治疗中逐渐发挥其最大优势。
高压氧对迟发性放射损伤的作用
王祯祯, 高光凯
2017, 41(1): 63-6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12
摘要:
放射疗法是一种对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均有显著作用的物理疗法,在放疗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损伤正常组织导致放射损伤,特别是迟发性放射损伤,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迟发性放射损伤会发展得更加严重,甚至致死,因此限制了临床治疗时的放射剂量,目前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笔者主要就高压氧治疗对迟发性放射损伤的影响作一综述。
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王华, 沈钧康, 朱建兵
2017, 41(1): 68-7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13
摘要:
从十二指肠低张X线造影、超声检查、经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检查(ERCP)、CT、MRI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五个方面对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影像学进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上述检查方法在诊断十二指肠乳头癌方面的优势及不足。提出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常规超声、MRI、CT、ERCP及超声内镜(EUS)等多种影像学方法来对十二指肠乳头癌进行综合诊断,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病例报告
散发型克雅病脑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肖杰, 修雁, 张洁, 金莉蓉, 石洪成
2017, 41(1): 74-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14
摘要:
131I联合125I粒子治疗难治性甲状腺癌骨转移一例
陈志军, 谭丽玲, 王文俊, 周爱清
2017, 41(1): 76-7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1.0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