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40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著
P-糖蛋白抑制剂在PET显像中的应用研究
何燕, 苏晋, 郑晓霞, 温莉, 孙树兰
2016, 40(1): 1-5, 2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01
摘要:
目的 探讨11C-GF120918作为PET显像探针对人体P-糖蛋白(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功能的检测及其意义。 方法 化学合成11C-GF120918;给小鼠注射11C-GF120918, 使用自动伽玛粒子计数管测定不同时间、不同剂量、小鼠各组织器官中11C-GF120918的放射性强度; 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监测30 min后小鼠脑部和血液中11C-GF120918代谢情况; P-gp基因敲除组、BCRP基因敲除组、P-gp/BCRP基因敲除组和野生型对照组小鼠分别注射11C-GF120918, 进行PET显像, 实时监测小鼠大脑中的11C-GF120918放射强度变化。 结果 11C-GF120918在小鼠各个组织器官中均有广泛分布, 相对于正常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 P<0.05);且11C-GF120918代谢稳定, 注射后30 min, 在大脑和血液中仍有(99.3±0.5)%和(83.2±3.5)%未被代谢, 具有较好的生物化学稳定性和辐射稳定性。P-gp/BCRP基因敲除组小鼠大脑中11C-GF120918放射性强度是野生型对照组的9倍(χ2=7.69, P<0.05), 而BCRP基因敲除组小鼠大脑中放射性强度是野生型对照组的3倍(χ2=8.24,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11C-GF120918标记效果比较稳定。 结论 使用11C-GF120918作为PET显像探针可以用来评价P-gp和BCRP的耐药功能。
11C-乙酸盐的自动化合成影响因素的考察及质量控制
张奇洲, 李毓斌, 李肖红, 秦永德
2016, 40(1): 6-1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0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Tracerlab FXC进行改造实现稳定地自动化合成11C-乙酸盐, 并进行了必要的质量控制及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短接合成器上不参与反应的装置, 加装可外部控制的阀门或装置来控制可能影响合成产率的外部因素。以活性11C-CO2与500μl 0.5 mol/L的CH3MgBr反应, 经猝灭、稀释、固相萃取获得11C-乙酸盐。参照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对终产品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 结果 通过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明确了显著影响11C-乙酸盐合成的因素。经过连续5次合成11C-乙酸盐, 所得产品经检定均符合规定。 结论 11C-乙酸盐的合成影响因素多, 产率浮动大, 采用改造过的这套系统可自动、稳定、快速、安全地合成11C-乙酸盐, 并且各项必要的质控指标均符合要求。
Graves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早期TRAb及TSAb变化的研究分析
梁雯丽, 郑艳, 李娜, 赵德善
2016, 40(1): 13-16, 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131I治疗Graves甲亢后早期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和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择了89例Graves甲亢患者, 其中, 未行131I治疗的47例患者为对照组, 131I治疗后3个月的42例甲亢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TSH、TRAb、TSAb和甲状腺刺激阻断性抗体(TSBAb)的测定。FT3、FT4、TSH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TRAb采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TSAb、TSBAb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TRAb阳性率分别为78.6%(33/42)和36.2%(17/47);TSAb、TSBAb阳性率分别为38.1%(16/42)、0(0/42)和53.2%(25/47)、6.4%(3/47);TSAb与TRAb均为阳性的病例数分别为13例、15例; TSBAb为阳性的病例数分别为0例和3例, 其中3例TSBAb阳性的患者, 2例伴有TSAb和TRAb阳性, 1例伴有TSAb阳性和TRAb阴性。 结论 131I治疗后3个月时, 多数Graves甲亢患者的血清TRAb异常增高; 131I治疗后早期异常升高的TRAb只有部分(39.4%, 13/33)显示TSAb增高, 表明131I治疗后异常升高的TRAb多数并无TSAb功能。
天津市834名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魏利娟, 李新, 董华, 董萍, 张悦, 焦妍, 张遵城
2016, 40(1): 17-2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04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市河北区及东丽区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及其人群分布特征, 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脑卒中高危人群834名, 按年龄将其分为A组(40~49岁)、B组(50~59岁)、C组(60~69岁)和D组(≥70岁)。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A组血清Hcy水平为(12.25±4.54)μmol/L, B组为(14.01±6.67)μmol/L, C组为(15.76±8.88)μmol/L, D组为(18.21±8.99)μmol/L, 随着年龄增长血清Hcy水平也随之升高(F=15.476, P < 0.05)。男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比例高于女性(χ2=31.034, P < 0.05)。既往脑卒中史及吸烟者HHcy比例高于非暴露者(χ2=9.888和18.486, P均 < 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缺乏体育锻炼者HHcy比例与非暴露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8、0.773、2.042、1.427和0.560, P均>0.05);而糖尿病者HHcy比例低于非暴露者(χ2=30.345,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HHcy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OR=2.332)、吸烟(OR=1.537)及既往脑卒中史(OR=1.946)。 结论 血清Hcy检测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有重要价值, HHcy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应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科学的指导干预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肝肿瘤运动趋势可行性研究
姚晔, 戈伟强, 周云, 张立波
2016, 40(1): 22-2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05
摘要:
目的 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对1例肝癌碘油介入术后患者的肝肿瘤运动趋势进行预测。 方法 使用X射线容积成像系统对某肝癌患者进行扫描, 采集各时相呼吸运动图像。利用碘油标记方法, 对肝癌病灶进行定位, 并通过图像检测技术, 获取病灶标记点的运动轨迹。对标记点的运动轨迹数据进行分析,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 并用其预测下一时间段的运动曲线, 将预测结果与肿瘤标记点实际的运动轨迹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利用BP神经网络可以有效预测肝肿瘤的运动趋势, 在一定时间段内可保持良好的精准度, 误差在1个像素距离内, 但在呼吸运动峰值处预测精准度尚不理想, 误差接近2个像素距离。 结论 BP神经网络模型是预测肝肿瘤运动的一种新方法, 可能对肝癌的体部立体定向放疗以及实时跟踪放疗精准度的提升有一定帮助, 且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应用价值
周玉祥, 蓝博文, 黄春榆, 饶红萍, 李丽红, 代海洋
2016, 40(1): 26-3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06
摘要: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CPF患者的资料, 其图像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 分析CPF的检出率、异常血管的CT特征及多排螺旋CT的诊断意义。 结果 CPF血管起源:左冠状动脉分支或左圆锥支11例, 左冠状动脉分支及右圆锥支(或左右圆锥支)7例, 右圆锥支1例, 双侧冠状动脉多分支1例。异常血管形态:迂曲扩张血管网19例, 单纯扩张血管1例, 匍匐于肺动脉壁20例; 合并囊状动脉瘤5例, 梭形动脉瘤1例。肺动脉瘘口的位置:主肺动脉左侧壁14例, 左前壁1例, 前壁2例, 左侧壁和前壁1例, 左前壁和右侧壁1例, 未见明确瘘口1例。瘘口的CT特征:开窗征17例, 射血征8例, 烟雾征3例, 飘带征1例, 等密度征10例。 结论 多排螺旋CT重组技术可清晰显示CPF的异常血管及瘘口特征, 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囊性胸腺瘤和囊性畸胎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
陈超坤, 刘亮, 傅飞先, 于浩
2016, 40(1): 31-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07
摘要:
目的 探讨囊性胸腺瘤和囊性畸胎瘤的影像学特征, 以提高两者的诊断正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8例囊性胸腺瘤和12例囊性畸胎瘤患者的X线及CT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和CT平扫+增强扫描。 结果 肿瘤主要局限在前上纵隔或部分延伸至前中纵隔, 而且大多数肿瘤多偏向一侧。囊性胸腺瘤有明显分叶, 肿瘤几乎囊变, 部分可见小壁结节, 邻近血管结构多受推移, 部分病灶可压迫肺组织; 部分肿瘤可继发胸部改变如胸腔积液等。畸胎瘤基本上都含有囊变, 但肿瘤内未见明显骨性及脂性成分, 肿瘤内密度不均匀, 肿瘤并不是完全囊变。 结论 囊性胸腺瘤与囊性畸胎瘤各自具有一定的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 根据其影像特征并结合其临床表现, 能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
综述
PET乏氧显像在预测肿瘤乏氧及指导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许飞, 刘建军, 黄钢, 宋少莉
2016, 40(1): 35-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08
摘要: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乏氧显像是评估肿瘤乏氧程度的重要方法, 乏氧显像剂可以选择性地滞留于乏氧组织内, 直观反映乏氧的部位和乏氧的程度, 对肿瘤诊断、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有指导意义, 同时也为临床选择及调整肿瘤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笔者主要对肿瘤乏氧PET显像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的进展及与肿瘤乏氧相关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小胶质细胞在AD炎性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常见PET显像剂的应用进展
胡伟, 赵军
2016, 40(1): 44-4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09
摘要:
目前, 阿尔茨海默病(AD)被认为是一个连续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 由β淀粉样蛋白斑(Aβ)的聚集引发一系列瀑布样的神经元变性反应, 使得神经元减少、突触功能降低, 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并最终发展为痴呆。除了Aβ的病理过程外, 许多研究表明, 神经炎性反应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小胶质细胞(MG)在神经炎症病理过程中被激活且线粒体外膜表达上调一种转运蛋白(TSPO, 18kDa), 因此使用PET对MG上调的TSPO进行显像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对治疗反应的监测。笔者对MG在神经炎性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常用的PET显像剂进行综述。
全身MRI与PET/CT在淋巴瘤骨髓浸润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
岳进, 苏丽萍
2016, 40(1): 50-5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10
摘要:
淋巴瘤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骨髓浸润(BMI)使疾病分期上升至IV期, 是疾病进展、预后较差的标志。常规部位的骨髓活检(BMB)具有创伤性, 且检出率低。PET/CT与全身MRI的出现, 丰富了BMI的检测手段。PET/CT与全身MRI对于淋巴瘤, 尤其是侵袭性淋巴瘤BMI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二者孰高孰低, 尚未定论。对于红骨髓、良性骨髓病变(炎症等)、淋巴瘤BMI病灶以及肿瘤治疗后骨髓的变化与骨髓残留或复发病灶, 全身MRI很难区分, 而PET/CT却可以很好地鉴别这些病灶。但是, PET/CT存在电离辐射; 对于惰性淋巴瘤的BMI, 超出PET/CT分辨率的病灶, 可能出现假阴性; 某些情况会限制PET/CT的使用, 包括18F-FDG生理性摄取量可能发生改变的正常组织、18F-FDG摄取相关性炎症、高血糖或高胰岛素血症导致的18F-FDG分布的改变、肿瘤患者治疗后出现的骨髓活化等。然而, 这些情况可以使用全身MRI。因此, 全身MRI和PET/CT相辅相成, 优势互补, 但二者均不能代替BMB。对于常规BMB阴性, 但影像学提示阳性的患者, 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BMB, 可以提高BMI的检出率。另外, 全身MRI阳性的淋巴瘤BMI患者与全身MRI阴性的淋巴瘤BMI患者相比, 前者预后可能较差。
PET/CT显像在肺间质纤维化中的应用进展
张莹莹, 王振光, 孔艳
2016, 40(1): 55-5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11
摘要:
肺间质纤维化(PIF)是一组病因各异, 病理过程相似, 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弥漫性疾病。由于该病病因多、机制复杂、治疗难, 其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 PET/CT不仅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神经性疾病等方面, 在PIF的早期诊断、活动判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价等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笔者对国内外PET/CT在PIF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卵巢癌循环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孙昱, 符达, 刘兴党
2016, 40(1): 60-6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12
摘要:
卵巢癌病死率在妇科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一位, 卵巢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 就诊时多数已为晚期, 卵巢癌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是复发和转移。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 循环肿瘤细胞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笔者就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辐射损伤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包明月, 刘玉龙
2016, 40(1): 65-6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13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来源广泛的低免疫原性多能干细胞, 具有多向分化、造血支持、免疫调控等特点, 且易于分离、扩增和外源基因转染, 在临床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用于急性放射损伤治疗的报道也较多。笔者主要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
规范化应用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蒿崑, 孙珊珊, 赵斌
2016, 40(1): 70-7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14
摘要:
研究证明乳腺X射线摄影和超声检查是乳腺疾病筛查的"黄金组合", MRI是乳腺疾病检查的重要补充, CT成像有待于技术的逐步成熟, 将成为诊断乳腺疾病的检查方法, SPECT对乳腺X射线摄影和超声不能确诊的患者可以提供较大帮助, PET/CT主要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和疗效判断。目前尚没有一种影像学方法可以取代其他方法, 各种检查乳腺疾病的手段呈互补关系, 多种影像学方法融合已成为准确诊断和精确治疗的重要保障。笔者将阐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优点、局限性和诊断价值。
能谱CT成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麦卫平, 张永林
2016, 40(1): 77-8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1.015
摘要:
能谱成像是近年来CT成像领域的一项新技术, 具有多参数、定量分析等成像特点, 其主要技术包括物质分离、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和有效原子序数测定。通过多种参数和分析工具的综合应用, 能谱CT能够客观反映病变的组织特征, 对确定病变的组织来源和范围、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潜在价值。其在肺癌的筛查、肺结节的良恶性判定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笔者就能谱CT的主要技术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