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3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著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右侧小脑参与语言功能的应用研究
李春星, 李华, 周仪, 方艺, 段婷婷
2014, 38(4): 211-21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01
摘要:
目的 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探讨小脑在产生语言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运用西门子3.0T磁共振仪获得静息态数据,用DPARSF软件对静息态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对12例卒中后失语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低频振荡振幅(ALFF)分析,在REST软件中行两样本t检验,得到失语组右侧小脑的某一脑区ALFF信号低于正常对照组,然后把此脑区作为种子点和ROI选取区,在正常对照组中进行单样本t检验,得到功能连接图。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失语组左侧颞中回、左侧前额叶内侧回、右侧小脑的ALFF减低;右侧小脑在正常对照组功能连接的脑区有小脑蚓部、左侧颞中回、左侧额上回内侧面、辅助运动区。 结论 右侧小脑本身及通过影响与其存在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的脑区参与语言的产生。
G-CSF联合SB203580对4 Gy照射小鼠免疫系统的作用
李德冠, 路璐, 吴红英, 张俊伶, 孟爱民
2014, 38(4): 216-2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02
摘要:
目的 研究G-CSF联合p38抑制剂SB203580(SB)对免疫细胞辐射损伤的作用。 方法 C57BL/6雄性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和给药组。照射组和给药组给予4 Gy全身照射。给药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G-CSF和SB,G-CSF于4 Gy照射后2 h和6 h给药(1 μg/只),每天2次,连续给药5 d,SB于照射后24 h给药(15 mg/kg),隔日给药,共给药5次。照射后10 d测外周血计数,进行白细胞CD4、CD8、B220检测、胸腺细胞CD4、CD8检测和骨髓细胞活性氧检测。 结果 照射组外周血计数和CD8、B220比例下降,而胸腺细胞中CD4+CD8+细胞比例及骨髓细胞活性氧水平显著增加。与照射组相比,联合给药组外周血红细胞数、血小板、CD4、CD8细胞比例升高,胸腺细胞中CD4+CD8+细胞比例下降。 结论 G-CSF联合SB对4 Gy照射引起的免疫细胞损伤存在保护作用。
放射性核素唾液腺显像及抗核抗体联合检查在干燥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刘岩, 杨爱民, 欧阳雁, 高蕊, 程虎, 乔友梅, 张芬茹
2014, 38(4): 219-22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03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唾液腺动态显像及抗核抗体联合检查在干燥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临床已确诊的3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分别进行放射性核素唾液腺动态显像及抗核抗体联合检查,回顾性研究其在该病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 3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抗核抗体检查阳性患者19例,占63.3%,阴性11例,占36.7%;唾液腺动态显像阳性患者24例,占80%,阴性6例,占20%;唾液腺动态显像与抗核抗体联合检查阳性率为100%(30/30),显著高于放射性核素唾液腺动态显像(P<0.05)及抗核抗体检查(P<0.01)。 结论 唾液腺动态显像及抗核抗体联合检查在干燥综合征筛查、诊断及评价唾液腺功能损伤程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鼻咽癌不同模式放疗后的PET/CT早期评估价值的研究
冯彦林, 王颖, 张宁, 冼伟均, 温广华, 张洋, 陈露斯
2014, 38(4): 223-226, 2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04
摘要:
目的 研究鼻咽癌在适形放疗(CRT)和调强放疗(IMRT)不同模式放疗后1周18F-FDG PET/CT显像早期评估的价值。 方法 对CRT组21例及IMRT组19例患者放疗后1周进行PET/CT显像评估,分别进行目测分析及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与两年临床随访结果及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CRT组患者2年临床随访无肿瘤残留,IMRT组17例患者活检结果无残留、2例活检结果为阳性;放疗前PET/CT显像CRT组与IMRT组的SUVmax分别为9.57±4.33、9.40±3.3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132);放疗后CRT组与IMRT活检阴性组的SUVmax分别为2.38±0.34、3.10±0.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P=0.002)。CRT组目测诊断准确率为76.2%,目测假阳性率为23.8%;IMRT组目测诊断准确率为63.2%,目测假阳性率为36.8%。 结论 放疗后1周作为18F-FDG PET/CT对鼻咽癌CRT后评估时间点是可行的;放疗后1周IMRT组的SUVmax较高,不是PET/CT的最佳评估时间点。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患者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的临床研究
李永军, 徐兆强, 柳卫, 程旭, 包丽华
2014, 38(4): 227-23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05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治疗患者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的临床特点及131I全身显像(WBS)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07年至2013年收治的1882例次DTC术后131I治疗后第3~5天行WBS的患者,分析WBS上纵隔部位有131I摄取,并根据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最终被证实为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的患者资料。 结果 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者共16例,年龄均<45岁,其中有15例患者至少接受过2次131I治疗,仅有1例第1次131I治疗后胸腺显影; WBS上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或“哑铃状”浓聚灶;且胸腺对131I的生理性摄取随重复131I治疗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明显。 结论 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是45岁以下DTC术后患者多次131I治疗后WBS假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认识到这一现象并予以鉴别,对于患者下一步的恰当诊治是十分必要的。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脂、血浆NT-ProBNP、CTnI和hs-CRP水平测定的临床分析
郑青, 鲍逸民, 杨永青
2014, 38(4): 232-234, 26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06
摘要:
目的 测定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脂、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临床分析。 方法 采用生化法、荧光免疫分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65例CHF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脂和血浆NT-ProBNP、CTnI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性分析。 结果 165例CHF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60名正常对照者明显降低(TC:t=2.214,P<0.05;t=2.873,P<0.01;t=3.146;P<0.01;TG:t=2.167,P<0.05;t=2.863,P<0.01;t=3.063,P<0.01;LDL-C:t=2.147,P<0.05;t=2.056,P<0.05;t=2.184,P<0.05;HDL-C:t=2.137,P<0.05;t=2.256,P<0.05;t=3.148,P<0.01)。在生物标志物的测定中,165例CHF患者的血浆NT-ProBNP、CTnI和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proBNP:t=2.096,P>0.05;t=2.813,P<0.01;t=4.135,P<0.001;CTnI:t=2.736,P<0.01;t=2.962,P<0.01;t=3.816,P<0.001;hs-CRP:t=2.103,P<0.05;t=2.956,P<0.01;t=4.452,P<0.001),而且随左心室射血功能(LVEF)的降低而逐步升高。 结论 CHF患者血脂水平(TC、TG、LDL-C和HDL-C)随LVEF的降低而降低,具有血脂代谢紊乱的现象;血浆生物标志物水平(NT-ProBNP、CTnI和hs-CRP)随LVEF的降低而升高。
血浆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赵若愚, 鲍逸民, 杨永青
2014, 38(4): 235-23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在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损伤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84例AMI患者和6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并进行比较性分析。同时测定它们诊断AMI的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准确率以及入院后3、6、9 h时的灵敏度。 结果 184例AMI患者血浆CTnI、TNF-α、hs-CRP和β2-MG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tCTnI=6.384,P<0.001;tTNF-α=2.136,P<0.05;ths-CRP=5.109,P<0.001;tβ2-MG=3.185,P<0.01),以血浆CTnI和hs-CRP水平升高最为显著。血浆CTnI、TNF-α、hs-CRP和β2-MG水平对AMI患者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96.67%、51.67%、65.00%和48.33%。入院后3、6和9 h时对AMI患者诊断的灵敏度:血浆CTnI分别为21.74%、92.93%和98.37%;血浆TNF-α分别为17.93%、65.76%和69.02%;血浆hs-CRP分别为16.30%、78.26%和79.89%;血浆β2-MG分别为21.20%、69.57%和74.46%;以血浆CTnI为最高。阳性、阴性预测值和有效率亦以血浆CTnI为最高,分别为89.67%、88.33%、89.24%。 结论 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CTnI不仅是早期诊断AMI的有效指标,而且具有治疗随访的临床价值。
脑裂畸形的CT、MRI影像学征象分析
党连荣, 南雅炫, 裴慧杰, 王文娟
2014, 38(4): 239-241, 27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08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裂畸形的CT、MRI特征性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脑裂畸形患者的临床CT、MRI的影像学征象。 结果 17例脑裂畸形患者的CT、MRI图像表现为自皮质至侧脑室的横跨大脑半球的裂隙,裂隙两旁为内折的灰质;裂隙内侧端多为脑室外壁的幕状突起,闭合型裂隙外侧端呈小喇叭或深脑沟样形态,开放型裂隙内外侧端呈哑铃状。17例脑裂畸形患者中,单侧12例、双侧5例,共有24个裂隙;闭合型12例、开放型5例;合并透明隔缺如10例、灰质异位8例、一侧丘脑和部分基底节缺失2例、多小脑回畸形4例、巨脑回畸形1例、侧脑室三角区白质较少2例、蛛网膜囊肿5例。 结论 脑裂畸形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MRI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解剖形态。
64排螺旋CT在小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蒿崑, 孙珊珊, 王凯
2014, 38(4): 242-2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9
摘要: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64-MSCT)在小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64-MSCT对48例小膀胱肿瘤(直径≤1.5 cm)患者进行膀胱轴位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及图像多平面重建后处理,回顾性分析所获得的CT影像学资料。 结果 48例小膀胱肿瘤中,64-MSCT膀胱轴位平扫检出45例,检出率为93.75%,未检出3例,漏检率为6.25%,漏检病灶均<0.5 cm;64-MSCT膀胱轴位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检出48例,检出率为100%。应用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方法检查,有利于小膀胱肿瘤的定位,48例小膀胱肿瘤中,发生在膀胱壁44例、发生在膀胱憩室内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48例小膀胱肿瘤中,膀胱原位癌2例、腺癌6例、移行上皮癌38例、乳头状瘤2例。小膀胱肿瘤的64-MSCT平扫表现为乳头状或菜花样小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表现为均匀、持续性强化。6例窄基底的带蒂病灶,64-MSCT均诊断为乳头状瘤,而病理诊断结果为乳头状瘤2例,移行上皮癌4例,64-MSCT误诊率为66.67%,表明64-MSCT对窄基底带蒂病灶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64-MSCT对诊断小膀胱肿瘤总的准确率为89.59%,误诊率为10.41%。 结论 64-MSCT基本能满足检出、诊断小膀胱肿瘤的要求,是一种无创伤地诊断小膀胱肿瘤较理想的方法。
综述
CT/MRI图像融合在前列腺癌IMRT中的应用进展
刘辰, 杨悦, 张雪宁, 李小东
2014, 38(4): 247-2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10
摘要:
前列腺癌是我国老年男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IMRT主要利用影像学手段进行靶区定位。单纯CT图像不能很好地分辨前列腺及周围正常软组织结构,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利用MRI软组织分辨力高的优点,可提供更多的前列腺内部组织结构信息以及帮助判断肿瘤的范围、有无被膜破坏、突破、精囊是否受侵等。行IMRT治疗前列腺癌的同时应用CT/MRI图像融合技术,能使肿瘤靶区勾画更加精准,在保证肿瘤靶区受到正常剂量照射的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射的剂量,从而优化了IMRT计划,达到保护周围器官、减少放射不良反应的目的。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殷丽娜, 张旭霞, 张俊香, 陈红红
2014, 38(4): 252-25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11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主要采取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但是乳腺癌的异质性使得部分亚型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疗效欠佳,预后也相对较差。目前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表达在乳腺癌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中广泛存在,其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而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辐射抗性密切相关。随着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深入了解,它将有希望成为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乳腺癌靶向治疗和放射增敏治疗的新靶点。
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闵捷, 李斌, 金凯, 梁维仁, 晁明
2014, 38(4): 261-26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13
摘要:
磁共振弹性成像是一种能够无创地定量评估组织机械属性的检查手段,能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近年来,磁共振弹性成像已逐步在临床中得到应用,现就磁共振弹性成像在肝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及前景予以综述。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研究价值
高建青, 魏玲格, 傅鹏, 黄建敏, 景建敏, 张芳
2014, 38(4): 266-27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14
摘要:
骨肿瘤样病变是在病理、影像及临床表现上与骨肿瘤相似的一类疾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能够比较清楚地显示全身骨骼的形态及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情况,可以早期发现骨代谢的异常,灵敏度高于其他检查。目前关于骨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资料以X射线、CT及MRI多见,该文拟对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旨在初步形成系统认识,以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
颈部超声在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璐, 詹维伟, 张一帆
2014, 38(4): 271-27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15
摘要: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乳头状癌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准确判断颈部淋巴结的性质对决定是否再次手术或131I治疗,以及131I治疗后的随访均有重要意义。
SPECT/CT骨断层显像及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凌彩霞, 肖国有
2014, 38(4): 275-2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16
摘要:
骨骼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常常与疾病的预后紧密相关,因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平面骨显像凭借着其反映骨骼病变的高灵敏度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具有检查费用较低、可反映骨代谢血流及不受金属置入物影响等优点。较之平面骨显像,SPECT/CT骨断层显像可以更好地定位病变,对病变的检出率更高且诊断的特异性更强。该文对SPECT/CT骨断层显像及其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儿童星形母细胞瘤一例
王志军, 王大飞, 于国利
2014, 38(4): 278-27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