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37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著
B细胞易位基因2的表达水平对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李敏, 孟庆慧, 胡旭东, 焦旸, 徐加英, 樊赛军
2013, 37(3): 129-1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01
摘要:
目的 研究B细胞易位基因2(BTG2)表达水平的改变对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通过pcDNA3-BTG2脂质体转染的方法提高细胞的BTG2的表达水平,利用噻唑蓝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研究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噻唑蓝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提高BTG2的表达水平可明显提高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BTG2蛋白与DNA损伤修复和抗氧化蛋白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高表达的BRCA1明显地抑制了BTG2高表达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调节作用,而降低BRCA1的表达水平则提高了BTG2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调节作用。另外,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与其所含的BRCA1的表达水平成反比,而与BTG2的表达水平成正比。 结论 BTG2的高表达明显提高了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同BRCA1形成复合物有关。
shRNA干扰沉默Net1基因对电离辐射损伤反应的影响
徐畅, 王彦, 杜利清, 曹嘉, 刘强
2013, 37(3): 135-13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02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T1)在电离辐射损伤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 方法 运用RNA干扰技术,在细胞中特异性沉默Net1基因,然后通过集落存活实验和免疫印迹法研究抑制Net1表达对细胞的电离辐射损伤反应的影响。 结果 Net1敲低表达的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增强,表现为更多细胞发生了凋亡,并且在γ射线照射后,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和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k2)的磷酸化水平也比对照细胞增强。 结论 Net1对于受到电离辐射的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很可能在电离辐射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甲基桂皮丹酚酯抗辐射活性的研究
白佳利, 于程程, 王德芝, 沈秀, 郝建秀, 王浩, 龙伟, 周则卫
2013, 37(3): 139-14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03
摘要:
目的 研究对甲基桂皮丹酚酯的抗辐射活性。 方法 以6~8周龄的ICR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经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以30 d存活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及肺和肝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为指标,考察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对甲基桂皮丹酚酯的抗辐射损伤效应。 结果 对甲基桂皮丹酚酯可以提高经8.5 Gy 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损伤ICR小鼠的30 d存活率,对小鼠经6.5 Gy 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损伤生理指标影响的检测结果显示,对甲基桂皮丹酚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血小板和DNA含量、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且SOD水平随着对甲基桂皮丹酚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丙二醛水平则有所降低,尤其是高剂量组的效果较显著。 结论 对甲基桂皮丹酚酯可能具有抗辐射损伤作用。
两种苯丙烯酸类丹皮酚酯抗辐射作用初探
龙伟, 靳瑾, 白佳丽, 巩伟民, 沈秀, 周则卫
2013, 37(3): 143-145, 15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04
摘要:
目的 观察两种苯丙烯酸类丹皮酚酯化合物——4-甲基苯丙烯酸丹皮酚酯和4-氟苯丙烯酸丹皮酚酯的抗辐射作用。 方法 以ICR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脏器系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股骨有核细胞数和股骨骨髓DNA含量等指标,考察两个目标化合物低、中、高剂量下的抗辐射损伤效应。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4-甲基苯丙烯酸丹皮酚酯和4-氟苯丙烯酸丹皮酚酯均可以提高受照小鼠的骨髓DNA含量和脾结节数、增大脾系数和胸腺系数,并使血小板数得到一定的恢复。 结论 4-甲基苯丙烯酸丹皮酚酯和4-氟苯丙烯酸丹皮酚酯对小鼠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Tat-SmacN7蛋白对食管癌109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陈凤华, 沈秀, 李德冠, 付岳, 郭艳婷, 王津晗, 樊飞跃, 刘强
2013, 37(3): 146-14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05
摘要:
目的 探讨Tat-SmacN7蛋白(其中,Tat:反式激活蛋白;Smac:第二线粒体来源的caspase激活因子;N7:Smac的N端含有Ala-Val-Pro-Ile的七肽)对食管癌109(EC109)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对EC109细胞给予Tat-SamcN7、照射、以及联合处理,观察不同处理在24 h和48 h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Smac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通过水溶性四唑盐1检测发现Tat-SmacN7单独使用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与Tat-SmacN7组和照射组相比,Tat-SmacN7联合放射组可以明显增强对细胞的抑制(24 h:t=16.821和9.825,P < 0.05;48 h:t=23.553和11.930,P < 0.05)。说明Tat-SmacN7能增强EC109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Western blot证明了Tat-SmacN7可以使细胞内Smac蛋白表达增加。 结论 Tat-SmacN7蛋白能通过细胞高表达Smac,增强EC109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
塞来昔布对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辐射增敏实验研究
黄少祥, 樊体强
2013, 37(3): 150-1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06
摘要:
目的 建立裸鼠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动物模型,观察环氧化酶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H460放疗的增敏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将40只荷瘤鼠用完全随机法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放疗组、塞来昔布组、塞来昔布+放疗组,每组10只。采用灌肠法给予塞来昔布16 mg·kg-1·d-1,给药2 h后进行放疗,放疗分割剂量为5 Gy/次,2次/周,4周后处死所有荷瘤鼠,解剖瘤块称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变化。 结果 空白对照组、塞来昔布组、放疗组、塞来昔布+放疗组肿瘤瘤重分别为(133.62±12.37)、(130.37±12.59)、(81.17±8.29)、(35.51±4.23)mg,塞来昔布+放疗组与放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P < 0.01)。塞来昔布+放疗组的ATM和EGFR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放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和3.17,P均 < 0.01)。 结论 塞来昔布可能通过降低ATM和EGFR的表达水平,增强H460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将来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CD133+ U87人脑胶质瘤干细胞放射敏感性和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李平, 宗天舟, 季晓芹, 陆雪官
2013, 37(3): 153-15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07
摘要:
目的 探讨CD133+ U87人脑胶质瘤干细胞放射敏感性及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情况。 方法 选择人脑胶质瘤U87细胞系,采用免疫流式分选技术分选出CD133+、CD133-细胞;采用克隆形成实验研究细胞的放射敏感性;采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4 Gy X射线垂直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DNA双链断裂;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荧光灶、Rad51(一种同源重组修复蛋白)荧光灶的表达。 结果 假照射条件下,CD133+细胞克隆的形成率明显高于CD133-细胞(t=3.66,P < 0.01);CD133+细胞经4 Gy照射后的克隆形成率无明显变化(t=0.71,P > 0.05),而CD133-细胞经4 Gy照射后的克隆形成率下降(t=2.91,P < 0.05)。4 Gy照射后0.5 h,CD133+、CD133-细胞间尾力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P > 0.05),照射后6、24 h,CD133+细胞尾力距下降程度大于CD133-细胞(t=5.31和8.09,P < 0.01);照射后0.5、6 h,CD133+、CD133-细胞间γ-H2AX灶的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2和0.99,P > 0.05),照射后24 h,CD133+细胞的γ-H2AX灶的表达率下降程度大于CD133-细胞(t=4.99,P < 0.01);照射后0.5 h,CD133+、CD133-细胞间Rad51灶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 > 0.05),照射后6、24 h,CD133-细胞的Rad51灶的表达率与CD133+细胞相比明显下降(t=22.88和12.43,P < 0.01),而CD133+细胞无明显变化。 结论 CD133+ U87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具有放射抵抗性,可能与其照射后DNA双链的断裂修复能力较高有关。
ECToolbox软件4种公式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比较分析
魏之星, 王嵩, 苏晓丽, 王燕, 王磊, 秦伟, 苏丽杏
2013, 37(3): 160-16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08
摘要:
目的 比较爱莫瑞心脏工具箱(ECToolbox)4种公式(R0、R1、R2、R3)计算心电图门控核素心肌灌注SPECT(G-MP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V)所得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判断4种公式所得结果的诊断阈值。 方法 选取63例患者,其中,23例有心肌梗死病史,40例为可疑冠心病患者。同一患者在一周内完成99Tcm-MIBI静息态G-MPS和99Tcm-红细胞ERNV,用ECToolbox软件中的R0、R1、R2、R3公式分别计算LVEF,将计算结果与ERNV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后者所得的LVEF≥50%作为标准,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判断R0~R3 4个公式的最佳诊断阈值。 结果 ERNV得到的LVEF的平均值为55.41%±17.49%,R0~R3 4种公式得到的LVEF分别为63.75%±16.63%、55.87%±15.99%、69.22%±18.83%、56.32%±14.47%。4种公式所得结果与ERNV所得结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均 > 0.95,P均 < 0.01);4种公式计算的LVEF平均值均高于ERNV的LVEF平均值,其中,R0和R2公式所得结果与ERNV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75和21.525,P均 < 0.01);R1和R3公式所得结果与ERNV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8和1.448,P > 0.05)。以ERNV的LVEF≥50%作为正常诊断值,R0~R3公式所得LVEF的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56.5%、51.5%、64.5%和52.5%。 结论 用于G-MPS的ECToolbox的4种公式与ERNV计算的LVEF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LVEF平均值有差异,同一患者在随诊过程中应采用同一个公式进行计算,用于诊断心功能时,每个公式应选用不同的阈值。
经纤支镜和经皮联合植入125I粒子治疗晚期肺癌气管狭窄的临床分析
廖江荣, 蒲德利, 程毅力, 王黔宇
2013, 37(3): 165-16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09
摘要:
目的 评价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中气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晚期肺癌患者18例,将125I粒子经纤支镜插入病变气道进行植入治疗,每例患者植入粒子数为4~15粒。采用CT检查比较粒子植入前、术后30、60、180 d的肿瘤大小,并分析其临床症状变化。 结果 18例患者术后1周气急症状均减轻,30 d后有16例胸部CT检查显示支气管管腔扩大,13例阻塞性肺炎症状消失。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中气管狭窄的效果良好、操作安全,可作为治疗晚期肺癌气管狭窄的有效方法,并值得进一步推广。
肺部良性结节样病变18F-FDG摄取不均匀性的特点分析
丁其勇, 陈建伟, 张清波, 李天女, 丁重阳, 孙晋, 施海彬
2013, 37(3): 168-171, 18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10
摘要:
目的 观察肺部良性结节样病变对18F-FDG的摄取是否均匀,分析摄取不均匀性的特点,并探讨其是否有助于肺部良性结节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方法 收集18F-FDG PET/CT检查的肺部良性结节样病变患者60例,测量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由2名有丰富经验的医师目测分析病灶对18F-FDG摄取不均匀性的特点,将不均匀形态分为不规则形摄取、部分不摄取、中心结节状摄取和边缘环状摄取,并分别作记录。同时观察指标还包括病灶部位、是否与邻近胸膜广基底粘连。 结果 60例肺部良性结节样病变单独以SUVmax≥2.5作为鉴别诊断标准时,误诊率为56.7%,PET/CT综合性诊断的误诊率为38.3%。其中40例18F-FDG摄取不均匀,包括不规则形摄取15例,部分不摄取17例,中心结节状摄取5例,边缘环状摄取3例。14例结核病变中,有10例病灶部位位于两肺上叶尖后段。24例病灶与邻近胸膜广基底粘连,在感染性病变中的比例更高(14/21)。 结论 肺部良性结节样病变出现18F-FDG摄取不均匀的比例较高,在鉴别诊断时可以作为观察指标之一。病灶存在胸膜广基底粘连时应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
18F-FDG PET/CT对偶发垂体大腺瘤的诊断价值
李建南, 解敬慧, 杜雪梅, 陆陟, 刘静红, 林尚坤, 张延军
2013, 37(3): 172-17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11
摘要:
目的 研究偶发垂体大腺瘤在健康人群及肿瘤患者间发病率的差异,并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偶发垂体大腺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行PET/CT头部及体部检查的无垂体瘤相关病史的18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健康体检者600例,确诊及疑诊肿瘤患者1230例;选择PET显示垂体部位高摄取及同机CT显示垂体占位(病灶短径大于1.0 cm)患者,记录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对入选患者进行随访3~26个月,经病理及MRI明确最终诊断;所有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Fisher确切检验比较偶发垂体大腺瘤在两组人群间发病率的差异,并评价PET/CT对偶发垂体大腺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 15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入选,SUVmax为4.2~22.2;1例患者经手术确诊为垂体区转移瘤,SUVmax为19.5;14例患者为偶发垂体大腺瘤,发病率为0.77%,其中源于健康体检者1例,发病率为0. 17%,其余13例患者均具有恶性肿瘤病史,发病率为1.06 %;PET/CT对偶发垂体大腺瘤的检出率为100%,准确率为93.33%。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组垂体大腺瘤的发病率高于健康体检组;18F-FDG PET/CT显像对偶发垂体大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述
癌干细胞与肿瘤的放射抗性
谭伟, 让蔚清, 周平坤
2013, 37(3): 177-18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12
摘要:
有关癌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信息的不断积累,推动了放射肿瘤生物学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癌干细胞和静止期癌细胞可能是导致肿瘤放射抗性增加和肿瘤放射治疗后复发的主要细胞学基础,有关这两种癌细胞亚群的放射敏感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迅速,为提高肿瘤对放射治疗敏感性的措施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思路。该文将就癌细胞亚群的放射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讨论肿瘤放射抗性的细胞学基础和相关分子机制。
核医学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方法学研究现状
李蕾, 杨国仁
2013, 37(3): 181-18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13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一直被认为是乳腺癌外科治疗中最基本的手术方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因既能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引起的并发症,又能对乳腺癌进行准确地分期,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准确率高、创伤小等优点,从而逐渐被国内外认可,已代替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成为治疗腋下淋巴结阴性患者的主要方法。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核医学检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放射性显像剂、注射技术、探测技术以及探测标准对乳腺癌腋下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检测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核医学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方法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神经内分泌肿瘤PET/CT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段钰, 李斌, 高卉, 吴晶涛
2013, 37(3): 186-19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3.014
摘要: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一组异质性肿瘤,18F-FDG不是NETs的理想显像剂,大多数NETs分化良好、生长缓慢,通常糖代谢水平很低,18F-FDG PET显像对分化差、侵袭性强的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灵敏度较高。11C-5-羟基色氨酸、18F-氟代多巴、18F-多巴和11C-多巴等胺前体类PET显像剂在类癌、胰岛细胞癌、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甲状腺髓样癌、高胰岛素血症等实体肿瘤的成像诊断中具有独特价值。最近研发的68Ga-DOTA-peptide(其中,DOTA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N,N′,N″,N″′-四乙酸)中几种新型的生长抑素类似物PET已用于NETs的诊断和肽受体的放射性核素治疗。68Ga-DOTA-peptide PET/CT显像可改善半数以上NETs患者的病程和治疗计划,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NETs显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