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35卷  第3期

PET-MRI技术
PET-MRI技术的研究进展
陈香, 赵晋华
2011, 35(3): 129-13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01
摘要:
多模式显像已成为临床应用的发展趋势。目前,PET-CT是最经典且成熟的多模式显像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MRI是临床上另一种常见的显像方法,它没有辐射性,不仅能提供精细的解剖信息和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还能通过磁共振波谱分析等分子显像技术提供多种功能信息。联合PET和MRI仪的PET-MRI多模式显像设备将可能对科研与临床应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该文主要综述PET-MRI的研制进展、现状及存在的挑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PET-MRI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宋建华, 赵晋华, 乔文礼
2011, 35(3): 133-1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02
摘要:
PET-CT的出现和逐渐普及使大家认识到了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判断预后等方面的优势,由于MRI的无辐射性及其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的优势,在PET-MRI机型逐渐成熟后将再引发PET-MRI的装机热潮。该文主要就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部分学者在PET-MRI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做些归纳,以帮助人们了解此新仪器的功用,认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在PET-MRI普及之前,仍可依据现有设备进行相关图像融合及临床应用研究。
PET-MRI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新艳, 管一晖
2011, 35(3): 138-14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03
摘要:
多模式显像技术PET-CT和SPECT-CT已经成为临床实践和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常用的检查方法,并且技术日益成熟。但PET-CT作为有效的临床基本检查工具,仍然受到许多限制,为克服这些困难,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PET和MRI融合技术上。PET-MRI是综合了多参数功能成像和高分辨率的显像技术,尤其适用于对软组织要求较高、受照射剂量限制的小动物成像实验研究和人体临床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PET-MRI技术可在多方面优于PET-CT,PET和MRI在临床应用的互补作用将会使分子影像学进一步发展。
临床核医学
18F-FDG和18F-FLT PET对肿瘤放化疗疗效评价的实验研究
江茂情, 吴华
2011, 35(3): 146-1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04
摘要:
PET可从分子水平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葡萄糖代谢显像剂是18F-FDG,而最常用的细胞增殖显像剂是3′-脱氧-3′-18F-氟胸腺嘧啶(18F-FLT)。这两种显像剂在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方面已有深入广泛的研究,而在治疗后疗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近年也很受重视,特别是肿瘤在放化疗前后对18F-FDG和18F-FLT摄取值的变化与肿瘤体积及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之间的关系。该文就18F-FDG和18F-FLT在肿瘤放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赵芳, 贾志云
2011, 35(3): 151-15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05
摘要:
唾液腺功能的评估在干燥综合征(SS)患者的诊断、治疗决策和随访中起着重要作用。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显像是评估唾液腺功能的一种无创的、易操作的方法,该方法已被欧洲专家组作为SS的一个诊断标准。该文就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显像在SS定性、定量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王城, 王雪梅, 王春梅, 何玉林
2011, 35(3): 154-1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06
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HR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经CT证实符合SPN的病例173例,应用PET-CT技术对SPN病例进行双时相显像及同机HRCT,早期显像于注射18F-FDG后50~60 min,并行HRCT,延迟显像于注射后2~2.5 h进行。测定病灶两次显像的SUV,并计算两次显像SUV的变化率,根据病灶HRCT的形态学特征, 进行综合诊断判断良恶性, 所得结果与随访结果作对照比较。 结果 173例SPN患者经病理或随访证实恶性病变41例、良性病变132例。恶性病变组早期显像的SUV为6.26±0.72,延迟显像的SUV为6.88±0.74,滞留指数为(42.50±3.87)%;良性病变组早期显像的SUV为2.84±0.41,延迟显像的SUV为2.73±0.36,滞留指数为(26.90±7.23)%。 结论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结合HRCT鉴别诊断SPN的方法简便、准确率高,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核心脏病学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韩磊, 石洪成
2011, 35(3): 158-16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07
摘要:
核心脏病学的显像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无创的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在评估心力衰竭程度和指导心力衰竭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定量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借助其定量分析软件,可以定量评价心脏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脏舒张功能。静息和(或)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不仅能鉴别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心力衰竭,而且能判别心肌是否存在活性。核心脏病显像技术能轻易地鉴别出舒张性心力衰竭(也称为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它通过高峰充盈率和高峰充盈率时间可以准确地评估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程度。借助三维成像等新技术定量门控SPECT能有效评估左室运动情况,评估室壁厚度对其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心肌灌注显像还常用于判别患者是否适合植入心脏除颤器及是否适合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23I-间碘苄胍神经递质显像能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预后信息。心肌代谢活动与其功能密切相关,能量代谢底物是评价药物治疗是否有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一个指标,123I-15-(p-碘苯基)3-R, S-甲基十五烷酸是一种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心肌代谢显像示踪剂。借助新示踪剂的应用,包括神经递质显像和心肌代谢显像在内的核心脏病学显像技术常用来完善心力衰竭的诊断。核心脏病学显像技术在诊断心力衰竭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8F-FDG联合11C-乙酸盐PET-CT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谢燃, 李琳, 邓智勇, 汪春, 孙华
2011, 35(3): 167-16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08
摘要:
原发性肝癌位居发展中国家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CT、MRI、超声等传统影像检查方法虽然可以诊断大部分病灶,但对于传统检查方法难以诊断的原发性肝癌,PEF-CT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检查方法。18F-FDG PET-CT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较低,对于18F-FDGPET-CT阴性的肝脏病灶,再结合11C-乙酸盐PET-CT,可大大提高PET-CT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应用
郑玉民, 颜珏
2011, 35(3): 170-1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09
摘要: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PT)是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病变或继发于各种原因所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的一类内分泌疾病,其主要根据病史和生化检查来确诊,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亢进的甲状旁腺组织或腺瘤,可用于术前定位诊断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放射性核素显像、超声、CT、MRI等。该文主要针对HPT放射性核素显像进行综述。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黄建敏, 唐子都, 潘莉萍, 刘晓梅, 解朋, 高建青
2011, 35(3): 175-17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10
摘要: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利用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进行肾动态显像检测GFR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但测量过程中的一些可变因素和操作细节,如血浆蛋白结合、肾脏和本底感兴趣区勾画、肾脏深度、患者年龄及自身肾功能、患者准备情况和操作技术等,都可能对GFR的检测产生影响。该文对上述影响因素逐一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131I治疗Graves病规范化建设体会
汤建林, 李玉莹, 高柳艳, 唐秀萍, 胡红永
2011, 35(3): 179-180,1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11
摘要:
目的 建立131I治疗Graves病规范化措施,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方法 制定131I治疗Graves病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对Graves病患者进行131I规范化治疗并定期随访。 结果 接受131I治疗的104例患者,随访6~36月,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一次治愈率为59.6%,有效率为99.9%,疗效满意。 结论 131I治疗Graves病规范化建设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临床放射医学
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疗效
梁吉祥, 柴树德, 郑广钧, 杨景魁, 霍小东
2011, 35(3): 181-18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12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内照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近期效果。 方法 术前活检证实为NSCLC、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32例,处方剂量为90 Gy,通过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根据CT检查比较肿瘤体积,按国际标准判定疗效。中位随访24个月(6~72个月)。 结果 植入粒子后,瘤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53.7 Gy,D90为93.5 Gy。6个月后,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为90.6%,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和73%,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 结论 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NSCLC术后局部复发安全、微创且有效。
MRI在颅内恶性胶质瘤放疗中的应用进展
刁焕荣, 刘晓岚
2011, 35(3): 185-18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13
摘要: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MRI在颅内恶性胶质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颅内恶性胶质瘤的预后判断、放疗定位与靶区勾画、肿瘤复发与坏死鉴别等方面。在放疗计划方面,由于MRI具有优越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因此已广泛用于靶区勾画中,目前多采用与CT融合进行靶区勾画,而完全采用MRI进行定位及靶区勾画的研究方兴未艾。在肿瘤复发与坏死鉴别方面,随着功能性成像的发展,MRI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查手段。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杨晓棠, 杨继虎, 杜笑松, 张建新
2011, 35(3): 189-1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3.014
摘要:
目的 探讨月经周期对正常乳腺实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影响,并评价动态增强MRI(DCE-MRI)及DWI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健康女性志愿者34例、乳腺病变患者96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或针吸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变者36例,共44个病灶;恶性病变者60例,共70个病灶。对34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于其月经周期的第1、2、3、4周行T1加权MRI、T2加权MRI及DWI。对96例乳腺病变患者的114个病灶分别于术前行T1加权MRI、T2加权MRI、液体衰减反转序列MRI、DCE-MRI及DWI。 结果 ① 正常乳腺的ADC值在月经周期的第2周降至最低,后缓慢升高,各周均值之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9,P > 0.05)。②在DCE-MRI的诊断中,III型曲线是典型乳腺癌的影像表现,I型和IV型曲线对诊断乳腺良性病变有意义。③当b值为1000 s /mm2时,良恶性乳腺病变的ADC诊断阈值是1.25×10-3 mm2/s。 结论 在乳腺DWI中,月经周期对正常乳腺实质的ADC值影响较小。DCE-MRI和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