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31卷  第6期

实验核医学
抗人肝癌188Re-免疫磁性纳米微粒的生物学分布和肿瘤细胞抑制实验
冯彦林, 谭家驹, 梁生, 孙静, 温广华, 吴校连, 夏姣云
2007, 31(6): 321-324,328.
摘要:
目的 探讨抗人肝癌188Re-免疫(Hepama-1)磁性纳米微粒免疫学活性、体内生物学分布、肝靶向性及抑瘤作用。方法 对比188ReO4-188Re-Hepama-1、188Re-磁性纳米微粒,研究尾静脉注射188Re-免疫磁性纳米微粒后4h、24h在昆明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在肝区外加磁场及无磁场状态下,研究新西兰大白兔体内的肝磁靶向性;采用溴化四甲基唑法,研究4种188Re标记物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抑制效果。结果 188Re-免疫磁性纳米微粒在肝内摄取量最大;在磁区肝组织放射活性较非磁区肝组织明显增加,二者的放射活性比值为1.87;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半数抑制放射性活度仅为188ReO4-的1/4左右。结论 188Re-磁性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磁感应性能、免疫活性圾明显的肝靶向性。
优甲乐和稳定性碘干预131I致大鼠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研究
李诗运, 谭本旭, 戴儒奇, 姚爱珠, 白殿卿, 韩景辉
2007, 31(6): 325-328.
摘要:
目的 探讨优甲乐和稳定性碘对131I处理实验鼠后致甲减的影响,为临床131I治疗甲亢和非毒性甲状腺肿提供参考。方法 54只Wistar大鼠平均分成三组,三组均按甲状腺质量计算131I给予剂量,A组单纯给予131I作为对照组;B组于131I处理后第20日起连续给予优甲乐片,共计30d;C组在131I处理后24h给予稳定性碘10μmol。三组给131I后15,60,90d测定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取甲状腺组织切片计数每高倍镜视野下甲状腺细胞数。结果 131I处理后15d,三组甲状腺细胞计数及各项功能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随着时间推移。三组之间出现统计学差异:60d时C组T4低于B组(q=5.16,P<0.05);90d时C组游离T4、总T4低于A、B两组(q值分别为3.31和7.69,P<0.05)。结论 131I处理后早期对大鼠给予优甲乐片十预能有效改善甲状腺滤泡的受损情况,从而降低甲减的发生;大鼠131I处理后24h给予稳定性碘干预则加重131I对甲状腺的损伤。
单纯疱疹病毒1-胸苷激酶报告基因显像研究进展
刘影, 兰晓莉, 张永学
2007, 31(6): 329-333.
摘要:
放射性核素报告基因显像技术作为监测基因治疗表达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报告基因系统主要有三类,其中酶的报告基因系统中的单纯疱疹病毒1-胸苷激酶由于其良好的理化特性,适合作为报告基因而对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它的两类底物是嘌呤核苷衍生物和无环鸟苷衍生物,目前已经用不同放射性核素进行标记而达到显像目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及其核素显像实验研究进展
李剑明, 李亚明
2007, 31(6): 334-336.
摘要:
细胞凋亡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运用核素凋亡显像可以探测HIBD过程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提示它在神经元凋亡无刨性诊断、治疗评价和预后估计等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临床核医学
PET或PET-CT在肿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汪太松, 赵晋华, 宋建华
2007, 31(6): 337-341.
摘要:
尽管国内外许多医疗机构都在进行肿瘤筛查,但对如何合理使用现代医学手段对肿瘤筛查仍有争议,目前达成共识的是对肿瘤筛查的评论和定性需要可靠的实验数据,而不是想当然、假设。近年来,PET或PET-CT也开始应用于全身肿瘤筛查,在此,讨论了全身PET或PET-CT肿瘤筛查的现状、经济性、辐射安全和统计学资料。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及PET-CT早期诊断肿瘤复发
邢岩, 赵晋华
2007, 31(6): 341-344.
摘要:
早期探测肿瘤复发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期。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能在组织结构变化之前早期探测代谢变化,PET-CT中同机CT提供的融合图像能够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在早期诊断肿瘤复发方面显示功能与解剖信息互补的作用。除能准确诊断和确定肿瘤复发程度外,18F-FDGPET及PET-CT还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在靶区确定和放疗计划制定中的价值
乔文礼, 赵晋华
2007, 31(6): 345-349.
摘要:
PET是一种功能性影像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肿瘤生物学信息,在肿瘤靶区确定和放疗计划制定中有其应用空间。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食管癌确定放疗靶区和制定放疗计划时具有较大作用,但尚缺乏在直肠癌等肿瘤靶区确定中的价值的相关研究。18F-FDG PET应用于放射治疗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能否作为制定放疗计划的标准,尚无大量前瞻性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胸、腹部肿瘤PET-CT扫描方案的设置与选择
宋建华, 赵晋华, 邢岩
2007, 31(6): 349-353.
摘要:
PET与CT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解剖显像与功能显像的统一,使得影像诊断能力得到巨大提升,为临床肿瘤的诊断与分期、疗效评价、放疗定位等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但是要充分发挥PET-CT的诊断优势,并尽可能避免患者受到过多的放射性照射,需制订规范的扫描方案,并严格按照临床指征进行检查。文中讨论了胸、腹部肿瘤的PET-CT扫描方案的设置与选择,如全身或局部扫描、扫描体位、对比剂的应用、呼吸控制、照射剂量的考虑、双时相采集等问题。
PET及PET-CT在监测肿瘤治疗效果中的价值
陈香, 赵晋华
2007, 31(6): 354-358.
摘要: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和PET-CT既能准确鉴别肿瘤残留与纤维化,又能通过定量评价治疗前后18F-FDG摄取的变化来早期预测疗效和评价预后,指导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监测肿瘤放化疗疗效。目前已建立了一些应用PET和PET-CT监测肿瘤疗效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显示,PET及PET-CT在监测肿瘤疗效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问题。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在头颈部肿瘤临床诊治中的价值
张玉娜, 赵晋华
2007, 31(6): 359-362.
摘要:
PET-CT图像融合技术将CT解剖结构信息与PET功能代谢信息结合在一起,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组织,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头颈部肿瘤明确原发灶、治疗前分期、监测治疗反应和复发、制定放疗计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核心脏病学的应用进展
石洪成
2007, 31(6): 362-365,369.
摘要:
核心脏病学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在冠心病诊断中核心脏病学检查与其他心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彼此相互补充、不能替代。核心脏学检查在冠心病的诊断、危险度评估分层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对于特定人群的冠心病筛查,核心脏病学检查具有特殊的价值。
131I治疗男性甲状腺亢进症周期性麻痹的临床观察: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比较
苏莉, 陈璟, 赵明
2007, 31(6): 366-369.
摘要:
目的 评价131I治疗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已确诊的男性甲亢周期性麻痹病例,分成131I治疗组(50例)和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组(50例),分别治疗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发生率、甲亢周期性麻痹的复发率及治疗的副反应(粒细胞减低、肝功能受损、药源性皮疹的发生)。结果 131I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高于ATD治疗组(52%),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8.73,P<0.01);131I治疗组甲亢周期性麻痹的复发率及副反应的发生均明显低于ATD治疗组(χ2=18.92,P<0.01;χ2=11.11,P<0.01);但131I治疗组的甲减发生率高于ATD治疗组(χ2=6.35,P<0.05)。结论 131I治疗明显优于传统的ATD治疗,能有效控制男性甲亢周期性麻痹的反复发作,且用药安全,副反应少。
短篇论著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肺血分布的99mTc-聚集白蛋白灌注显像研究
曹飞
2007, 31(6): 370-370.
摘要: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一肺动脉连接术(extracardiac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ETCPC)将腔静脉直接与肺动脉相连,使体静脉循环血直接引入肺动脉,可以显著缓解发绀症状,减轻单一心室过重的容量负荷。因其中、远期疗效良好,目前已逐渐取代其他手术方式,成为一些复杂心脏畸形的姑息性治疗手段。本研究采用99mTc-大颗粒聚集白蛋白(99mTc-macro-aggregated albumin,99mTc-MAA)肺血灌注显像,对ETCPC前后肺血灌注情况进行定量研究。
CT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32例分析
关如东, 刘强, 李锐
2007, 31(6): 387-387.
摘要: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fls,AI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的慢性胰腺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常被误诊为普通的慢性胰腺炎,甚至被误诊为胰腺肿瘤而采取不必要的手术治疗[1]。我们搜集了32例经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异性治疗及随访证实的AIP患者的资料,对AIP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
田海静
2007, 31(6): 388-388.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已不满足于能进行定位诊断,还需要准确计算和评估梗死范围,并对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和预后作出有具体实验参数的评价。我们对一组AMI患者采用Turbo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序列(fast low angle shot imaging,FLASH)进行磁共振心肌首过灌注成像,研究病变心肌的组织血流灌注。
放射生物学
DNA链间交联的修复与辐射敏感性
郭阳
2007, 31(6): 371-372,376.
摘要:
实体肿瘤中存在大量的乏氧细胞。辐射可以导致这些乏氧细胞产生DNA链间交联(DNA interstrand cross-links,ICL)。ICL对细胞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毒性作用。细胞通过核酸切除修复、同源重组等方式修复ICL。但这种修复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抑制ICL修复,有可能成为提高辐射敏感性的一种策略。
镧示踪法观察常规分割外照射后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
章龙珍, 曹远东, 董红燕, 于红丽, 庄明
2007, 31(6): 373-376.
摘要:
目的 观察Sprague-Dawley(SD)大鼠全脑常规外照射后血脑屏障(BBB)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及其规律。方法 SD大鼠20只,分为5个实验组,60Coγ射线全脑常规分割外照射,各组受照后16h以硝酸镧为示踪剂,用透射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对照组镧颗粒分布在血管腔内,BBB结构完整;10Gy组少量镧颗粒通过开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沉积于基底膜,但未入脑组织;20Gy组见大部分紧密连接开放,镧颗粒弥漫性分布于神经细胞间隙,细胞内无镧颗粒沉积;30Gy神经细胞质内见大量、核内见少量镧颗粒沉积;40Gy组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失去正常形态,结构破坏,大量镧颗粒沉积在细胞核内、外。结论 放射线具有降低及破坏BBB功能的作用,且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30Gy后BBB完全开放,此时进行化疗为最佳时机;照射40Gy后不易再全脑追加剂量,否则会导致不可逆性放射性脑损伤。
临床放射医学
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
李小东, 郭永涛, 赵洪刚, 张遵城, 董华, 冯仲苏, 柴树德, 郑广钧
2007, 31(6): 377-380.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由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方案,通过CT影像引导植入125I粒子,并行剂量学验证和定期复查。结果 89例125I植入组和25例化疗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2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4.92,P<0.01)。结论 125I植入治疗晚期NSCLC具有肯定的疗效和较轻微的副作用。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
胡瑞, 林军
2007, 31(6): 381-384.
摘要:
125I的生物物理学特性适合近距离照射治疗,其作为粒子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特别是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以及B超、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125I粒子或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粒子植入治疗的规范化、靶区的最佳剂量及其分布、治疗应用前景的客观评价等。
全中枢系统合并局部后颅窝加量照射髓母细胞瘤疗效分析
张文学, 姜炜, 只达石
2007, 31(6): 384-386.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29例髓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行全脑、全脊髓放疗的效果。方法 对1996年至2005年我科治疗的已有明确病理的髓母细胞瘤患者,放疗后长期随访,分析其预后。结果 29例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放疗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6.2%和62.1%。结论 髓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放疗效果满意,无明显副反应。手术情况和全脊髓照射剂量为其预后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