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30卷  第4期

实验核医学
乳腺癌辐射抗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作用
严惟力, 黄钢
2006, 30(4): 193-195.
摘要:
乳腺癌放疗后的复发与肿瘤细胞的辐射抗性有关。已经发现有多种因素影响着细胞的辐射抗性,这些因素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途径、表皮生长因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核外因素,还有p53、c-erbB2、Bcl-2、BRCA1和BRCA2基因以及端粒和基因表达谱改变等细胞核内因素。
99mTc-葡糖二酸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张娟, 唐志刚, 王学斌
2006, 30(4): 196-198.
摘要:
葡糖二酸(GLA)是一种六碳二元羧酸盐的葡萄糖类似物,是葡萄糖在生物体内代谢的产物之一,存在于组织和体液中,可被99mTc标记。本文论述了GLA的制备、99mTc-GLA药盒的制备以及99mTc-GLA在心肌梗死显像和肿瘤显像中的研究进展。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99mTc-GLA在诊断心肌梗死和某些肿瘤(如乳腺癌)表现了良好的性质,因此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的显像剂。
阿尔茨海默病的放射性分子显像探针研究进展
郭喆, 张锦明
2006, 30(4): 199-202.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引起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之一,其主要病理改变包括由β-淀粉样蛋白构成的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在体观察AD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可为AD的诊断、疗效观察和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很大帮助。目前已合成数种标记β-淀粉样蛋白的放射性探针并开始用于PET对AD患者脑内老年斑的在体显像研究,并显示出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AD的放射性分子显像探针仍需进一步研究,使其不仅适用于PET,而且还可以满足SPECT的显像要求。
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PET分子探针
蔡汉成, 尹端沚, 张岚, 李谷才, 郑明强, 汪勇先
2006, 30(4): 202-205.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退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典型病理学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斑块、神经纤维缠结和基底前脑乙酰胆碱能损害。PET分子探针,特别是靶向β-淀粉样蛋白斑块、乙酰胆碱酯酶或受体显像的分子探针是最可靠的AD早期检测手段之一。
32P-胶体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计学理
计学理, 王胜利, 杨靖, 肖来华, 耿建, 赵晓字, 刘建功
2006, 30(4): 206-209.
摘要:
目的 探讨32P-胶体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雄性绵羊慢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24只,采取上颌窦前外侧壁开窗术,按不同剂量分组将32P-痰体注入动物模型上颌窦腔内,注药后定期观察窦内细菌变化和黏膜的组织学变化,以体征、细菌培养、病理检查等项指标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32P-胶体灌注治疗后,窦腔内菌种及慢性炎性细胞数量消失或明显减少,纤毛上皮结构基本完好。灌注治疗6个月后,治愈率达到83.3%,各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实验证明了32P-胶体的抑菌作用和促进慢性炎症消退的作用,并确定了32P-胶体窦内用药的适宜剂量。放射生物学分布监测显示,对其他重要组织器官无任何影响。
临床核医学
99mTc标记annexin V类显像剂细胞凋亡显像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张欣, 李亚明
2006, 30(4): 210-213.
摘要:
细胞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肿瘤治疗将在肿瘤组织内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99mTc标记annexin V类显像剂凋亡显像能够在体内早期、无创伤性地检测到治疗所引起的细胞凋亡,这将有助于早期评判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PET预测及评价肿瘤疗效的新进展
闫瑾, 林祥通
2006, 30(4): 214-217.
摘要:
临床上评价及预测肿瘤疗效的手段很多,包括体格检查、普通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CT、MRI等)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但这些方法均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主观性强、敏感性差等。PET可以早期准确地反映肿瘤相关生物特征,如血管生成、凋亡、乏氧和增殖等。因此,利用相应的可反映上述生物特征的显像剂行PET,可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评价和预测肿瘤治疗的疗效,协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生长抑素受体肿瘤显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王秀娟, 李险峰
2006, 30(4): 217-219.
摘要:
神经内分泌肿瘤及一些非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表面均有生长抑素受体高表达。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对生长抑素受体具有亲和力高、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并可被放射性核素标记进行肿瘤阳性显像,这对生长抑素受体阳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价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也可作为常规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有力补充。
99mTc-HL91乏氧显像探测肿瘤乏氧状态的研究进展
苏新辉, 吴华
2006, 30(4): 220-222.
摘要:
乏氧显像剂99mTc-HL91能选择眭地浓集于肿瘤的乏氧组织或细胞中,通过核医学显像探测肿瘤组织的乏氧,能直接提供肿瘤组织乏氧及其乏氧程度和分布的证据,不仅能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还能动态监测肿瘤组织乏氧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核医学显像在乳腺癌诊疗中的作用
汪秀玲, 侯先存, 徐凯
2006, 30(4): 222-224.
摘要:
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诊疗技术也不断发展,核医学检查在乳腺癌诊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用于乳腺癌诊断的乳腺闪烁显像,放射性核素对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检查骨转移的骨闪烁显像及PET在乳腺癌原发灶诊断的应用等。
乳腺癌核素分子显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晏星
2006, 30(4): 225-228,231.
摘要:
乳腺癌分子显像不断快速发展,得益于新的更特异的显像剂和显像仪器的发展。当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仍然是最广泛使用的代谢显像剂,但许多针对细胞靶点的更具特异性的示踪剂在发展,如针对DNA复制反映细胞增殖的3'-脱氧.3'-18F-氟代胸苷(18F-FLT)、反映细胞凋亡和雌激素受体状况的99mTc-annexinV和18F-16α-氟雌二醇、针对HER-2/neu受体的基因工程抗体片段等。同机PET-CT的临床应用不断扩大,专门用于乳腺显像的PET及术中探测放射性强度、指导外科医生对转移淋巴结和恶性病灶准确采样的便携式正电子探测器也正投入研究和应用中。
核素骨显像在71例骨外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应用
金星, 唐明灯, 林端瑜, 倪雷春
2006, 30(4): 229-231.
摘要:
目的 探讨核素骨显像在恶性淋巴瘤骨浸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71例恶性淋巴瘤骨显像患者病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L)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63例。经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瞵酸盐(99mTc-MDP)555-925MBq后2.5-6h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 骨浸润病变者31例,其中8例HL中骨浸润3例,63例NHL中骨浸润28例。总病灶数103个,除2个骨放射性缺损外,101个浓聚灶分别为:脊柱35个(34.65%)、四肢骨及关节30个(29.70%)、肋骨14个(13.86%)、骨盆13个(12.87%)、颅骨5个(4.95%)及胸骨4个(3.96%)。结论 核素骨显像在恶性淋巴瘤骨浸润的临床分期、治疗监测和预后转归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乙型肝炎e抗原、前S1抗原、前S2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关系探讨
蔡常辉, 梁锦胜
2006, 30(4): 232-234.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前S1抗原(Pre-S1)、前S2抗原(Pre-S2)与其病毒DNA(HBVDNA)的关系。方法 收集26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标本,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eAg,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re-S1、Pre-S2。结果 HBVDNA阳性组HBeAg、Pre-S1、Pre-S2阳性率分别为48.2%、76.4%、100%,HBVDNA阴性组分别为1.6%、36.3%、32.3%,两组间每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HBeAg、Pre-S1、Pre-S2与HBVDNA关系密切,以HBVDNA阳性为参照标准,反映病毒复制的敏感性Pre-S2最高,其次为Pre-S1,HBeAg较低;Pre-S1、Pre-S2可作为HBVDNA的补充指标。
核素脾显像观察7例严重脾外伤自体腹膜后带蒂移植脾功能
胡兴荣, 崔显念, 徐先早, 刘韩英, 焦国艳, 朱继华
2006, 30(4): 234-236.
摘要:
目的 应用放射性核素脾显像评价严重脾外伤自体腹膜后脾移植的脾功能。方法 对严重脾外伤患者行自体腹膜后带蒂脾移植术,应用99mTc-植酸钠胶体法和99mTc-热变性红细胞法观察自体脾移植后患者脾功能。结果 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分别观察到7例自体脾移植均成活,移植脾显像较清晰。结论 99mTc-植酸钠和99mTc-热变性红细胞脾显像是直接观察严重脾外伤自体脾移植术后脾成活、功能和形态的有效方法。
整合素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与肿瘤辐射敏感性
金问森, 金一尊
2006, 30(4): 237-239.
摘要:
整合素作为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可介导细胞的信号转导,在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分化等生长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电离辐射条件下,整合素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可在肿瘤细胞内激活多种蛋白激酶,启动不同的信号通路,调控基因表达,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降低肿瘤的辐射敏感性。因此,深入了解整合素及其所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有利于新型辐射增敏剂的研究,对肿瘤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放射生物学
电离辐射诱导的DNA甲基化模式改变及其在辐射致癌机制研究中的意义
石大伟, 赵永成
2006, 30(4): 240-243.
摘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表明,表观遗传机制在癌症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辐射致癌的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仅刚刚起步。本文介绍了表观遗传和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标志——DNA甲基化的相关概念,并综述了近年来人们对电离辐射诱导的DNA甲基化模式改变的研究以及DNA甲基化模式改变在辐射致癌机制研究中的意义。
辐射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王俊杰, 田素青
2006, 30(4): 244-246.
摘要:
放射治疗可以诱发脊髓损伤,如何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而又提高肿瘤的控制率是临床肿瘤放疗非常棘手的难题。射线诱发损伤具有3个时相的反应,不同损伤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物化学反应,探讨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如何通过剂量率的变化而改变损伤作用机制,将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放射性肺损伤
陆忠华, 周菊英, 许锡元
2006, 30(4): 247-249.
摘要:
放射性肺纤维化过程是包含了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一个复杂网络。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细胞因子,对预测放射性肺炎以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反应有一定作用。
恶性肿瘤基因治疗和放射治疗相互作用的机制及联合治疗展望
赵艳芝, 李进, 王芹, 穆传杰
2006, 30(4): 250-253.
摘要:
放疗和基因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两种手段,放疗通过提高基因的转移效率、DNA的重组整合及诱导基因的表达等机制增强基因治疗的效果,基因治疗通过提高辐射敏感性、减少正常组织放疗损伤、修复辐射受损的基因及提高血管的功能等机制提高放疗的效果,两者的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
临床放射医学
干细胞移植的磁性标记及磁共振成像活体示踪
周翠屏, 沈君, 梁碧玲
2006, 30(4): 253-256.
摘要:
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需要解决植入活体内干细胞在体内存活、迁移及分化的监测问题。通过对干细胞进行顺磁性标记,磁共振成像(MRI)能够在活体上显示标记的干细胞,并进行特异性地追踪及定位,是目前干细胞活体示踪极具前景的方法。干细胞进行磁性标记主要利用铁类或钆类对比剂,两者各有优缺点。利用铁类或钆类对比剂标记干细胞并进行MRI活体监测取得了成功。并在心脑缺血损伤的疾病模型中得到应用,但在干细胞磁性标记的载体选用及其标记率、标记的持久性、标记对细胞活力及遗传性状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