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28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核医学
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临床应用进展
李殿富
2004, 28(3): 97-100.
摘要:
多项临床试验证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断、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病人处理方案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和优越的价值。在ACC/AHA(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学会)有关冠心病和核心脏病学指南中,心肌灌注显像的上述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合理应用该项技术可以提高对冠心病诊断、处理的整体水平,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这在我国目前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SPECT在冠心病危险度分层方面的应用
陈小明
2004, 28(3): 101-105.
摘要:
应用门控心肌灌注SPECT测得的心肌灌注缺损和负荷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相结合进行危险度分层,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死亡的风险进行评估以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对于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 ≥ 30%,总差值分(即总负荷评分与总静息评分的差值,summed difference score, SDS)>7的中高危患者,宜进行血流重建术(revascularization);SDS为2~7的患者,若EF>50%则为低危,可给予药物治疗,而EF为30%~50%者则予药物治疗及血流重建术;若为未见心肌缺血的极低危患者,则宜药物治疗。
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糖尿病心肌缺血损伤的研究
武志芳
2004, 28(3): 105-108.
摘要:
近年来糖尿病和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可使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患尤其是冠心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糖尿病患者总死亡率的75%与冠心病有直接关系。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可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中潜在的心肌缺血患者,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级、预后和疗效判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研究进展
张艳容
2004, 28(3): 109-113.
摘要:
现有的一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检测方法如X线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体层扫描、B-型超声、电子束CT、核磁共振、拉曼光谱学检查和温度测量法等,在显示血管腔狭窄、管壁增厚、斑块体积以及斑块成分等方面各有其独特价值。但是,它们或因是创伤性检查、或因为检查本身的局限性(如只能显示钙化)、或不能早期发现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病变,因而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利用核素标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间物质进行显像,可以精确、定量反映斑块成分和代谢情况,为无创伤性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带来了希望,在疾病筛选、治疗决策、疗效观察以及随访研究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心肌乏氧显像及其临床应用
张弘, 蒋宁一
2004, 28(3): 113-117.
摘要:
心肌乏氧显像是通过评价心肌氧供与氧耗平衡而提供检测缺血但存活心肌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而且是评价血管生成及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的有用指标。动物实验和已有的临床研究表明,18F标记的硝基咪唑类化合物、有广泛应用前景的99Tcm标记的咪唑类化合物以及其他新的乏氧显像剂已用于评价缺血存活心肌。广泛的临床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实验及临床研究。
心肌灌注显像常见伪影分析
程旭
2004, 28(3): 117-120.
摘要:
伪影是造成心肌灌注显像出现假阳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必要对造成伪影的因素、伪影的表现形式和校正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心肌灌注显像中的伪影主要可归结为与检测仪器有关的伪影,与病人因素有关的伪影,与图像处理有关的伪影,以及与非冠状动脉疾病有关的伪影等。
放射医学
电离辐射生物剂量研究现状
闵锐
2004, 28(3): 121-127,145.
摘要:
生物剂量计有物理剂量计不可替代的优势,其重要性和科学意义已为世界各国放射生物学家所重视。合理正确使用生物剂量计应建立在对其特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本文简述近年来生物剂量计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牙釉质EPR剂量测定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周莉
2004, 28(3): 128-132.
摘要:
EPR(电子顺磁共振)剂量测定方法是回顾性测定个人辐射剂量的主要方法,它能够准确估算出很久以前发生的辐射照射事件的吸收剂量值,其理论基础是在牙釉质中,辐射所致自由基水平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目前,将EPR方法用于低剂量测定还存在一些困难,为了降低测量阈值,减小误差,优化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该方法的影响因素。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牙釉质EPR剂量方法测量阈值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修正方法进行了讨论。
介入放射学诊疗过程患者受照剂量及防护措施
徐国千
2004, 28(3): 132-135.
摘要:
介入放射学在过去20多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技术和影像监视手段也获得不断的进步,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对患者的高辐射剂量也引起了许多国家放射学界的密切关注,开展了很多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以及防护措施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高剂量率后装192Ir源剂量测试研究进展
张书旭, 李文华, 徐海荣
2004, 28(3): 135-138.
摘要:
现代后装治疗大多采用HDR(高剂量率)微型192Ir源,其近源区剂量特性常用针点电离室、热释光剂量计测量,但ESR(电子自旋共振)胶片法测量的空间分辨率更高,可达156μm,而蒙特卡罗光子输运模拟方法是衡量测量准确度的金标准。用热释光剂量计进行直肠内剂量测量是预测直肠并发症发生率的良好指针。慢感光胶片测量192Ir源二维剂量分布精度可达1%,用基于MR(核磁共振)的凝胶剂量计测量192Ir源三维剂量分布准确度可达2.5%、空间分辨率达1.56mm,光学体层成像凝胶剂量计测量三维剂量分布具有独特的优势。
辐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周美娟, 郑莉, 丁振华
2004, 28(3): 139-142.
摘要:
造血系统是电离辐射的主要危象器官。机体受到照射后,造血祖细胞、造血干细胞以及造血微环境等都会产生与照射剂量相关的损伤而影响造血机能。
血液辐照仪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文红, 陆杨乔
2004, 28(3): 142-144.
摘要:
输血是医疗救治的一项重要手段,但其同时存在着许多并发症,例如,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它的发生率为5%,死亡率为90%以上。目前,许多专家认为,预防该病的惟一有效途径是使用血液辐照仪,它可以使血液制品中的淋巴细胞失活,从而不再攻击人体。为此,使用辐照血已成为趋势,血液辐照仪将在医疗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血液辐照仪应用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血液辐照的意义、血液辐照的剂量选择等。